伊昔传统 今兮危矣 高二(1) 彭苏境(点评 蒋竞群老师)
自我画像 彭苏境,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开朗乐观,向往自由,追求简单的快乐。喜欢画画、旅游,看动漫,也喜欢在深夜伴着轻音乐看书,尤喜三毛,并希望能成为像三毛一样坚强而真诚的女子。 伊昔传统 今兮危矣 高二(1) 彭苏境 依稀记得儿时过端午的情形。睡眼惺忪间望见锅炉上滚滚热气里鲜艳欲滴的粽叶,那种绿,是一股深深的沁人心脾的清甜。然后是外婆的脸,氤氲的水汽里模糊朦胧的脸,洋溢着专注而忘我的笑容,她稍长的眼眯着,手灵巧地包着粽子。那眼里透出的光,似乎在宣告,在那一刻,那只手里渐渐成形的粽子就是一切,就是世界。于是我也入迷了,盯着那手,那粽子,那锅炉上滚滚的热气。最后,看着两只特制的用红线串在一起的小粽子挂在自己的脖颈,忽然觉得这是幸福,它就这样沉甸甸地,实实在在地属于了自己。我开心地在田边走,直到走累,便坐下,贪婪的将两只小粽子填进自己的肚子。那时候的孩子还要在手腕上带一根,漂亮的绳,花花绿绿的,都是用细绳子编在一起做成的,虽然工艺粗劣,但在孩子们眼中尤为漂亮。端午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艾叶,是可以驱虫的草。母亲们小心地挑选,将一部分挂在家门口,剩余的用来煮水,将煮出的水小心翼翼地洒满整个屋子的每个角落。那一晚,我便安心地躺在母亲的怀里沉沉地睡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端午节没有了四溢的水汽,没有了满目的鲜艳欲滴,没有了那种粽子特有的香味。每年的端午少了忙忙碌碌的热闹景象,未免有些冷清,我曾问外婆,为什么现在端午节不包粽子了。她只是笑着说:“现在到处都能买得到粽子,哪用那么麻烦自己包呢?”是啊,的确,满大街都有粽子,粽子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街头再也看不到小商贩推着装满艾叶的小三轮车家家户户的问是否有人要买。我在我的小表妹面前提起艾叶,她竟然连什么是艾叶都不知道。原来不仅是粽子,艾叶也不是端午节的专利。不过端午节还是会吃粽子,每年父亲都会买嘉兴的粽子,它的色泽很好,里面是肉,味道更是好得没话说,可我只吃一只,因为再也没有那种满心的幸福跳跃着要溢出的感觉。 有些东西,它只为一个特定的时刻而存在,美妙并非是它,而是在于那个美妙的时刻有它。我们渐渐变了,渐渐忘了,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习俗文化。一件事物之所以被冷淡,必然有各种因素在其中,而有些或许真的不容抗拒,高科技的渗入使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亦使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重阳那日若人人配插茱萸上山登高望远,恐怕狼山会从山顶到山脚排满了人,使原来的风雅之举美感顿失。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传统我们是不能淡然处之的。 若少了端午,那屈原峨冠博带,感伤于国破家亡而披发行吟于江畔的形象恐怕远没有如今深刻;若不是中秋那轮冰盘,张若虚何以感叹青枫浦上的不胜愁滋味?李义山如何揣测到嫦娥偷灵药的悔恨了?苏东坡怎么诉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心情?传统承载了中华文明,她把一个个平淡的日期变成一种特定的期待,把平淡的日子构建得饱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不知从何时起,传统开始悄然隐在了红尘紫陌之后,淡淡地执萧,轻轻地吹弄。而我们是否有必要请她乘风而来,执萧再吹一曲,为纷扰的三千繁华注入一丝清华之气,也让我们添回一些失去的传统之色。 所幸,每年的端午假期让我忆起我们有这样一个节日。
点评:这是端午征文中较为优秀的一篇习作。文章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传统在现代的喧嚣中消失的担心、忧思,很有令人思考的力量。文章注意用回忆具体画面体现文化的诗意内蕴,让人倍感消失的沉痛,为后来的批判性反思提供了结实的铺垫。(蒋竞群老师评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