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觅不到的老宅 高三(9)班 康遇安(薛永娟老师 点评)
自我画像: 爱笑,爱食物,爱睡觉,慵懒似猫。享自由,享安逸,平淡就好。梦想在鼓浪屿拥有一座海景房,面朝大海,呼吸略带咸味的海风,看潮涨潮退,日出日落,闲暇时在视野开阔的厨房烹饪可口的食物,一个人细细地品尝。一切随遇而安便好。 再也觅不到的老宅 高三(9)班 康遇安 那一日在梦里,我又回到了旧日家乡的老宅,青砖黑瓦,白墙高高耸起,古老的岩壁缝隙生长出茁壮的瓦松和仙人掌。一排排房屋为纯木结构,墙壁、地板、门窗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屋顶开着阁楼式的尖顶天窗,叫老虎窗,常有不知名的黑色鸟儿优美地鸣叫着迅速从窗外掠过。屋檐下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燕子的巢窝。窗边的竹竿上满满地晾晒着各式家常衣服。阳光明亮,孩童嬉戏的笑声传过悠长的弄堂,袅袅飘荡。 梦醒后,泪濡湿了双眼,窗外高耸的楼房随即闯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关于老宅的记忆愈发的清晰,沉淀在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愈发浓烈起来。 老宅是旧式建筑,本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后来被占据公用,里面住满了各式家庭。大多数家庭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马桶放在卧室里。大家共用厨房,家家户户的煤炉和煤气灶集中在一起。那排房子,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如同迷宫一般神奇诡异。房子面积小,人口密集程度高。公共生活如呈现于舞台,一览无遗。所有家庭拥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做饭洗衣,洗刷马桶,夫妻吵架,小孩哭闹,全都听得见看得清。每一家的喜怒哀乐,如同他们晚餐的内容,无法成为秘密。条件简陋可是足够,生活琐碎可是简单,邻里间的和睦与喜乐,在柴米油盐、一举一动之间,散发出丰饶的热气。小城四季在安稳平静的日子中走进,又走出。 美好的事物总是脆弱而骄矜的。 差不多十岁那年,城市开始逐渐扩张。很多老建筑老巷子计划要被拆除,老宅也位列其中。先是,家家户户开始轰轰烈烈地搬迁,行李家当一车车满满地驶出,空车又一趟趟驶入。接着,与老宅相伴已久的梧桐树被砍光了,粗大树木被一棵棵锯倒、拖走。最后,老宅被推到了。即使拥有那样端庄古朴,内蕴丰厚的气质,人的意志依旧可以任意操纵它的形式,决定它的生死。迅速的推倒、轻率地摧毁,然后,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曾经那人挤人闹哄哄的家长里短,那格外真实的世俗生活欢喜劲头,那热情纯净的群居氛围,全部被冲刷得干干净净,仿佛一张没有留下底片的旧照片,我只来得及看一眼,便永远失去了关于它的线索。只能凭幼时稚嫩而又零星的记忆一遍遍回忆复原。 古老的建筑,旧日的事物,质朴的人际关系,纯净的生活方式,都随着老宅的消失而不复存在。可能有些如我一样的人还能回想起它的模样,但很多人应该不再想起了吧,他们被断绝了与老宅之间的联系后,被城市“收买”,“与时俱进”地自动悖离了家应有的质朴纯洁。毕竟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是那样优越,生活条件是那么舒适,生活方式是如此丰富多彩。 一切都是新的,与以往没有任何联系。它在一个荒漠上建立起来。新的人面对新的世界,只有蓬勃野心,没有闲适、纯净心情。 教师点评: 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数老宅式的建筑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永远成为历史,一些“幸运”地改头换面得以重建,但亦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纯朴。文章从老宅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入手,启发读者深刻思考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端,唤醒人们回归自然、还原纯净的美好情感。清新淡雅的语言,将老宅的生与灭质朴无华地展现,原本浮躁迷蒙的心奇异地被那份宁静恬淡洗涤得纯澈晶莹。(薛永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