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园区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
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中学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
备课(包括教案、学案、课件,三者要配套使用)
1.教案设计:
教案是详细、完备、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教案要体现本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导语、过渡语、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线索,具体体现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包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各环节的时间预设等,具有可操作性。
教案不等同于“学案”。
要突出以下要点:
①教学目标具体,突破重点难点。②强化基础,以课时为单位。③注重方法指导,培养技能技巧。④归纳总结,强调堂堂清。
2.学案设计
基本结构:
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四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活动方案”是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情,活动次数合理(一般来说不要超过3次)。活动方案要操作可行,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实验探究、科学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分享、演讲、讨论、竞赛、游戏、表演等。
“学案”研制的基本步骤如下:
(1)任务分配。学科组长提前一周以上的时间,组织成员学习下一时段所要设计的学案,课题内容有关的各项文本材料,集体研究确立各课题学习目标、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以及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活动形式。
(2)任务分解。根据学科组成员各自的特长,将下一时段学案设计任务(一般要满足一周的新授课教学需要)进行分解,确定各主要设计人与设计草案交稿时间。
(3)讨论定稿。各主备人在规定时间前拿出“活动单”草案,交学科组集体讨论,学科组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下一时段课堂学案电子文本。
(4)反馈完善。学案首次使用后,教师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记录并交流活动设计的得与失,研究并加以改进,为下一节课教师组织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也为下一届研制学案提供更优化的活动方案。
(5)总结提升。利用专门时间,交流使用情况,(要求每一使用者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或论文)为下一节课教师组织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也为下一届研制学案提供更优化的活动方案。
3.课件制作:
与教案和学案相吻合,力求平实、简练、实用,不搞花架子。
4.练习设计:
“当堂训练”,就是每堂课的练习,是教案的一部分,必须当堂完成。“当堂训练”是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内容,内化提升学科素养的必要途径,必须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而定,可从练习册、导学练中选取,也可以自主设计。
“每日一练”,就是每天的家作。根据学校规定的各学科作业时间,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难度要适当,梯度要合理,题量要适中,格式要统一。
“小题训练”,遵循“五道题”的思想,进行分层训练。70%的基础题,20%的提升题,10%的能力题。
“回练”,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学生常见错误编写成精当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对一周来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强化。
学校不定期对相关学科、相关年级教学情况进行抽测,着重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另外各组要统一制定“专题检测”、“单元检测”、“综合训练”等试卷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学生:
1.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
(1)科学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人数为4—6名,综合考虑学习能力、学科偏好、语言表达、性格、性别等因素,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各学科在组内按照学科能力分为1-6号。各学科在班级分组后可以设定虚拟小组,把班级各层次的学生分组,每组人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较好的有五名,可分为一组,中间差不多的有十名,可分为一组,较差的有三名也可以分为一组。班主任可以根据综合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几组,设定班级虚拟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管理,如根据期中期末成绩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等。分组并非一层不变,可以根据成绩的变化而变化。
(2)推选组长。每组要选一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较高的责任心、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学习活动的管理工作。每组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定学科小组长,1号为组长。如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学科组长不固定为一人。上课时以各科小组长为准。
(3)合理分工。根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组内可明确专人负责组员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后作业的收集,日常纪律、卫生等行为规范的管理。
(4)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班级、学科要针对具体情况,设计制定出各个时期的导向性评价机制。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要组织成员对今后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出本组的小组公约、条例。
(5)加强培训。1培训组长。组长的能力直接决定小组学习的效率。组长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定期进行“在岗进修”。组长可定期轮换,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2培训组员。紧紧围绕自主、合作、展示三环节,侧重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程序的规范,特别关注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2.座位安排:
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面向黑板,在此基础上突出小组围坐形式。
3.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础。自主先学不完全等同于课前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堂学习环节中。为了提高自主先学的成效,要科学运用媒介(自主学习单)给学生以依凭。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堂。
2.独立思考,自主先学。(可以在课前完成)
3.同伴互学,合作交流。
4.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5.练习反馈,总结提升。
(二)课堂学习活动分类:
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组间活动、师生互动等形式。
(1)个体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个体活动要明确目的、任务、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组内活动:一般来说,组内活动有大组内合作、小组内合作、1+1合作等形式,教师要根据活动的目标、难易度、活动量等情况灵活安排。组内活动开始后,组长要根据活动要求明确分工,对活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组织成员围绕主要问题有序进行交流、讨论,若有疑难问题,可向其他组或老师求助;交流、讨论完成后,组长要迅速确定展示形式,组织演练;活动结束,则举手示意。
(3)组间活动:组内合作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下座位向其他组求助;在其他组展示过程中,发现有需要补充、完善、更正、质疑的,及时给予帮助。
(4)师生互动:个体、组内、组间活动时,可邀请老师参与讨论,老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活动过程,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准确掌握学情;要善于在观察、倾听中捕捉契机,通过追问、换角度问、提醒、点拔、设疑、委婉评价等形式,开掘学生的思维,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广。
一般地,我们在每一个课题中设计2~3个活动方案,每一个活动方案下面还可以有几个子活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将每一个活动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来组织活动,而不是将子活动分开进行。
(三)活动时间维度:
•教师连续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
•学生每一轮次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
•平均每节课留给学生自己总结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平均课堂诊断与检测时间不少于5分钟
(四)同伴互学如何开展:
1.同伴互学,包含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价等。
2.合作交流。组长进行组织,一定是针对课堂问题进行,要求先让组员说,最后组长补充,按照4号-3号-2号-1号的顺序进行。一人在说时,其他组员必须倾听,组长负责记录结果。组长尤其要关注4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3.同伴帮扶。用“兵教兵”的方法,比如一号、二号分别教三号、四号,直到教会为止。教的人要让被教的学生进行二次复述,以确认对方是否学会。
4.问题记载。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要有记载,以便班级交流时提出问题,或者求助老师。
(五)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做什么:
1.巡视班级,进行课堂组织,维持班级纪律,控制小组交流的声音。
2.了解小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组内交流、互学、监督等,参与小组的问题探讨。
3.对小组交流情况作出整体评价,对互学做得好的小组予以表扬及加分。
4.为小组的展示做展前指导。
(六)小组如何展示:
1.展示形式要多样,力求真实、自然、简练、流畅、生动。
视具体情况,可选择板演、演示、表演、投影、比赛、口头表达等多种手段,采取全组集体展示、部分组员参与展示、个体展示等不同方式,鼓励学生独特的展示创意。
2.展示内容应择其要点,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3.展示过程要短、平、快,避免繁冗,提高展示效率。
4.展示机会要均衡,给予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更多展示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展示面要宽,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给其他组和其他同学补充争鸣的机会。
6.展示时仪态大方。要求做到:面对同学,抬头挺胸,环视全体,像一个老师;表情自如,面带微笑,充满自信;手指题目关键处,或者边说边写,声音洪亮。
7.使用规范化语言。如:
同学们好(大家好),我们组展示的问题是……
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我们认为……
我们组觉得……
我们组汇报完毕,期待大家有更多的解法
我们组展示结束,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某某组的展示很好,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组有不同的见解(看法)
我们组还有一点补充
(七)课堂评价机制
1.教师评价。
分两种情况:
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一堂课同一学生个体加分不超过3分,以便给其他学生机会。
对学习小组进行即时评价,根据展示情况给与一定的分数,对表现特别优秀的或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小组可以加分。分数以画正字的方式在黑板前及时展示出来。
2.学生评价。
组内从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合作展示、同伴帮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评价标准如下:
A.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者加1分。学案及当堂反馈中正确解决问题的,按照1-4号问题,1-4号学生能解决相应问题的记1分,解决几个加几分。
如果一号的问题二号能解决记2分,三号能解决记3分,四号能解决记4分,以此类推。鼓励学生在解决自己层次的问题上解决更难的问题。
B.单独回答问题的,回答正确一次加一分,最高不超过3分。(如果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要举手就给加一分,回答正确再加一分。累积不超过6分)
C.认真参与合作,进行问题交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的加1分。如果学生能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加1分,鼓励学生质疑。主动参加小组展示的同学加1分,表现优秀并给本组争得荣誉的,可以再加1分。
D.同伴帮扶。一对一捆绑,教会一个问题,两个学生都加1分。
3.班级评价
A.每组评价员要及时做好评价,每堂课结束后及时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汇总。每周,班主任从任课老师处了解各科表现优秀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汇总。
B.班级由学习委员统计每天各学习小组的分数,汇总后交班主任。
C.每周班会课上进行周次小结,每月各班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个人进行表彰。
D.每两个月学校开展一次校内表彰。
(八)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展示评价基础上的提炼升华。总结提升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也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总结提升既可以启发学生“自我梳理”也可以由教师“总结陈词”,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反馈,站在完善知能结构、丰富学科素养和引领价值导向的高度,进行深入的点拨和提升,让学生思维得以升华,技能得以提升,品性受到熏陶,素养获得提高,真正让课时目标落到实处,让教学内容科学建构。
三、课后巩固
1.小题训练
时间:利用每天午间时间进行五道题、一周回练等形式的小题训练。五道题要着重基础练习,突出分层教学理念。教师每天及时批改并讲解。一周回练重在对一周错题的回练,反复巩固知识要点。
2.回家作业
要精选习题,切勿题海战术。重在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3.单元练习
一个单元结束,要有单元练习,进行复习提升。
4.阶段性测试
见阶段性测试要求。
上一篇:没有了!
栏目导航
点击排行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