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文章来源: 作者:黄利萍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8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黄利萍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学生成绩汇总已完成,个别谈话进行了三天,只剩下几位同学了。但难度却不小,其中晓程就比较棘手。这次他退步不小啊!心里在琢磨怎样的开场白,怎样的谈话才适合于他。

记得开学的第二周,我惯例地批阅着学生的周记。他们认真的书写,端正、优美的字体,着实让我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我享受着他们轻盈的文笔,优美的文采。突然,一本字迹潦草、篇幅短小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我不喜欢新学校、新老师,但我不讨厌学习……”。谁呢?我心头一颤,急忙翻看前面的名字,是晓程。第三周,我第一本就翻开他的周记,“我很喜欢数理化,只想做这些作业,我做这些作业很快,我不想学英语,更不想学语文,真没有意思”几行字吸引了我,我陷入了沉思。难怪他在英语课上从不主动发言,头低着一声不吭;晨读课上,同学们或高声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而他只是目光呆滞地看着英语书发呆。这多可怕呀!这样的学习态度很不利于他的高中学习,我得帮助他。我立即联系了他的初中班主任,了解情况。张老师告诉我,晓程脑子特别聪明,数理化成绩特别优秀,老师们对他宠爱有加,以至于文科老师也都容忍他的一切。他就像一条金鱼,悠闲自得地漂浮于一缸浅水。

不知不觉中,已快到教室门口了,远远地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可一走进教室,我满意的微笑一下子定格了。晓程,坐在最后一排的他,正双手捧着书,摇头晃脑,反身坐着,整个人仰在课桌上。我心头很火,但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契机,是一个找他谈话的契机,是一个转化他的契机,我得抓住这个契机。于是,我缓缓地走近他,轻轻地拉了一下他的衣袖,示意他出来,在教室外的走廊里,我开始了跟他的谈话:

“老师猜——你刚才是在思考一条数学题,对吗?”

晓程满脸疑惑,点点头,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你这么投入,肯定思考到了精彩处,而且难题的思路已经有了,是吗?”

“对呀!我已经想出了解开今天老师布置的难题的第二种方法,现在正在比较哪种更好呢!”

“真好,你确实是一个聪明善思的学生,这么一段时间老师的观察、判断得到了证明。”

“你也觉得……”

“那当然,是金子老师也会鉴赏的,但老师还会辨析出金子上的瑕疵呢!你信吗?”

此时,晓程双眼紧紧地盯着我,似乎在问:“你也欣赏我聪明?你难道比我初中老师更厉害?”

不容他开口,我接着说:“你思考问题时全身心投入,连整个人坐反了,转了半圈自己都没有发觉,这种投入的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反坐着是不是不太雅观?有损班级整体形象呀?”

晓程低下了头,脸上渐渐泛红。

“晓程,你不仅学习上不惧怕难题,还乐于助人,每天晚自习结束后,教室里还有你帮助同学解决难题的身影。我知道,今天你也将会把你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但……这次期中考试……”我话锋一转,欲言又止。

“老师,你真的这样关注我?”晓程抬起头来,眼睛里有些湿,“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学习数理化的同时,努力把语文、英语学好。”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微笑地看着他。

“老师 ,我……我懂了。老师,你……你最近太辛苦了,嘴上也起泡了,多休息,注意身体。”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晓程腼腆地向教室走去。

我站在那里,内心充满欣慰。

原来,转化一个学生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关键在于老师,在于老师是否用了真心,是否感动了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和自己的行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适时引导,甚至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微笑、眼神和体态语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内在潜能,使他们奋发努力,不断进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该爱满天下。”要把儿童当作“生命的花朵”,“人类的精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的爱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唯有充满教育机智的爱的教育才是让学生真正受益的教育。

 

 

发表于《南通教育》2011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