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南通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施慧丽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策略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需要的就是在实践中得到更多更真实的反馈。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改革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目标,它们是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翼。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以布鲁纳、费尼克斯为代表的一些理论研究者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并在科学学科领域推动了以旨在培养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为目的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从学习方式上为教学生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课程研究者的施瓦布(Schwab,J.)和斯滕豪斯(Stenhouse,L.)在对博比特、泰勒等人“目标模式”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实践模式”和“过程模式”的课程开发范式,尽管两人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但他们的研究旨趣都在于把学生和教师看成课程开发的主体,重视课程中生成性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有一部分教育研究者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关注如何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他们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对研究教学生成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是此类研究的主要代表。在当代西方课程研究中,派纳(Pinar,W.)的研究影响较为广泛,他认为课程应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会话”,这为研究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理论铺垫。

国内对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问题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讨论中提出了“客体说”、“主体说”、“主客体说”和“双主体说”等观点,中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90年代以来,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些研究者开始从师生生命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叶澜教授及她的研究团队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应该“生成新因素”,并把“课堂动态生成”这一观念以比较正式的途径完整提出。也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如吴刚平教授提出的“素材性资源”中包括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这些素材性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中生成的。

在新课改的今天,应该说,人们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预设很少争论,而是在预设的限度上产生了分歧。在教学评论和实践倾向上,对预设和生成的意义和作用的评估上也存在两极倾向。预设除目标、任务的规划外,还包括情境性极强的策略研究,如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学生的学情了解以及动态生成策略。教学生成,它基于的是教学本身的丰富性及其动态形成的特性,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生成就与教学的计划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可控性产生了“矛盾”,而教学实践中也就有了强调预设意义与提倡生成价值的两极倾向。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预设:又称前提、先设和前设,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这里指预见和假设。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及详尽的教学方案等内容,预设具有预见性和目的性。预设可以表现在课堂上,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也可以表现在结果上,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教师也完成了预先的教学方案。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牲,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生成:一是指“自然地或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一是指“生就”,指事物的形成、提升的过程与结果,并含有“催生、形成”之意。本课题中,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充分重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及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观,是以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生成性课堂试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试图演绎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策略:探索课堂教学中精心预设的实践策略,精彩生成的实践策略,及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使传统预设的指针有所转移有所提升,提升到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和教育质量上来,让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统一体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力求有效地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解决一线教师对于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困惑,丰富预设与生成问题共生的策略研究,打造合理预设,精彩生成的高效课堂,摸索、总结和完善相关操作性经验,促使师生双方交流合作,各展其能,共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研究。

2.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及其依据研究。

3.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

4.课堂教学中精心预设的实践策略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实践策略的研究。

6.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优化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基于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有关理论,为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寻找理论依据,为我们的二度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2)观察法:本研究将对教师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共生的现象进行观察,运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课堂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

(3)访谈法:研究者对执教者进行课后个别访谈,采用课题组设计的访谈提纲为访谈工具。对每位研究对象每次进行15-20分钟的访谈。如果受访者不反对的话,对访谈进行录音。                    

(4)经验总结法:本研究将收集典型的课例若干,进行经验总结、提炼,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形成优化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合理建议。

(5)行动研究法:将课例研究得出的优化建议,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亲身实践,为形成、修正优化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和实际情况,把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3-8)

①文献研究,形成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等一系列工具。

②开展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3.9-2014.11)

①搜集典型的教学课例,开展课例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形成经验总结。

②在专家的帮助下,提炼出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主要经验,形成初步优化建议。

③实践课堂提问,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开展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优化实践研究,为完善、修正提供实践依据。撰写成功或失败的课例。

(3)总结阶段(2014.12-2015.2)

①完善、修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优化建议,并提升为优化策略。

②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策略研究”方案

研究报告

2013.7

施慧丽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现状调查

文集

2013.9

黄夏炎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优秀个案研究

文集

2014.2

吴燕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

论文

2014.8

曹建峰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增效策略研究

论文

2014.12

宋茂华

最终成果(限3项)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其表现初探

论文

2013.9

陶育平

有效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

2014.8

钱鹏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共生的优化策略研究

论文

2014.12

章萍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成员情况:本课题成员均为本科学历,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基础厚实,肯吃苦,善钻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智慧。有的是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有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崭露头角,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成员参加过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这些成员与主持人之间,已经形成良好的理念一致、合作研讨、同步发展的运作机制。

运作规范:在课题运作过程中,拟把管理决策工作和具体调研工作分别落实到课题主持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子课题的研究分工不分家,在收集资料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在研究进展方面,做到整体联动。

保障条件:学校图书馆藏书规模和设施,远远超过江苏省一级图书馆标准,为课题研究能提供有力的资料保障;单位按需投入经费,确保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以满足购置资料、开展活动、奖励、出版成果等开支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追加指标。研究时间保证,能如期拿出研究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