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南通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王毅南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最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灾害种类增多、频率增高,灾害的损失、伤亡人数也有相应的增大。发生这些灾害跟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分不开的,其中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减灾及灾后救灾的知识掌握的不够也是导致伤亡人数及损失增多的原因之一。应该从小让学生知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因此灾害伦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加强灾害伦理的教育。

2.课题研究的意义:灾害伦理是自然灾害科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灾害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为对象,明确人在防灾减灾活动中应当担负的责任和采取的行为,以减轻灾害损失为目的的价值观伦理观。灾害伦理教育可以指导人们在灾前、灾中、灾后怎么处理一些问题。比如灾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生灾难之后应该先救谁,以及在灾后我们是否还要继续关注灾区、灾民。然而通过跟身边的中学生交流,发现他们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及能力都相当薄弱,急需要加强。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管理、历史等视角研究灾害,而从伦理的视角研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救助的学者和成果很少。西方各国对突发性灾害的研究特别重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建有较为完善的突发性灾害应急处理机制,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防灾抗灾救灾意识较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也比较重视,但是对灾害伦理方面研究不够。比如美国现在还是主要通过好莱坞灾难大片来宣扬灾难来临时人们的伦理道德。

中国的灾害伦理学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孔子的“不问马,而问人”的记载就已经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如何处理灾害当中生命和财产的关系问题。但目前专门研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救助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很少,而从伦理的视角专门研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救助尚处于空白状态。突发性灾害救助中存在着诸多的伦理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灾害救助的效果,迫切需要我们加大伦理研究力度。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更新防灾、减灾、救灾的伦理理念;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的伦理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救灾的伦理准则与规范。

2.研究内容:

灾害伦理的教育研究包括:灾前预防、灾后救助、灾后重建与援助三个方面。灾前预防,要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理念,侧重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灾后救助,主要侧重于灾害应对的具体研究,侧重研究各种群体的关系,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伦理精神;灾后重建与援助,要有高度团结、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精神。

3.研究重点: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整体素质,完善其伦理道德,进而增强全民族的防灾减灾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通过案例了解国内外灾害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出现伦理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危害,挖掘中学地理教学灾害伦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的整体素质。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要求,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等系列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揭示其规律和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将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硬件资料,搜集国内外有关灾害伦理教育的文献资料,筛选、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归纳、整合,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案例研究法: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一项事实或一组事件的客观描述,是一种能引发思考、判断、和正确行动的工具。研究者对这些“真实事件”或“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本课题针对中学地理灾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提高相关策略的针对性、贴切性。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表,填写对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本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防灾、减灾、救灾的一般常识,明确灾害伦理教育的意义,调查学校教学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的缺失,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理论研讨法:借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进行指导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分阶段的研讨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1)课题人员到位。课题组主要有学校地理学科、政治学科一线教师加盟,并采用以成果呈现方式为主要考核内容而进行动态管理的模式。

(2)写研究方案。包括:灾害伦理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途径和措施等等。

(3)方案反馈与修改。课题组成员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行性、开放性等方面考量,对于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明确修改建议,以利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完善研究、提高实效。

(4)撰写开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开题与论证,并根据专家组论证意见与建议,调整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环节明晰,撰写可操作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实施性方案。

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5年4月):

(1)开设研讨课。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一线,尝试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开设灾害伦理教育研讨课,

(2)学生问卷调查。

(3)撰写专题论文。围绕课题,各成员撰写灾害伦理教育相关论文。

(4)反思反馈。校内外紧密结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研讨方式,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并主动与教科研工作者、课程专家进行合作、交流。

总结阶段(2015年4月—2016年4月):

(1)撰写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2)研究资料整理汇编。

(3)终期评价、撰写结题报告,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将专题论文与成果汇编成集,接受专家的评估验收。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防震减灾》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案设计

2013.5

学生问卷调查

调查报告

2013.10

课题中期报告

研究报告

2014.6

中学地理教学应加强灾害伦理教育

论文

2014.7

“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研究学习报告

2014.7

最终成果(限3项)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伦理教育研究》案例集

案例集

2015.6

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15.4

研究论文集

论文

2015.6

 

七、课题研究设备条件需要

1.较为精良的人员配备

课题主持人是区学科带头人,从教近30年,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近年来,他在教育科研领域孜孜以求,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学校《防震减灾》研究性学习,2011年在省“优秀活动方案”评比中获一等奖。他还参与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组其他核心成员包括了学校两个课题研究专家,还包括学校地理、政治学科一些骨干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的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2.较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研究基础。学校配备了省标图书馆,还与省教科院,南通教科研中心、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一贯重视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曾多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地理学科组早就建立了《防震减灾》兴趣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3.较为完善的保障条件

(1)制度健全

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建立健全研究活动制度。总课题组每学期集中活动2-3次,子课题组每月活动1-2次。活动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整合资料、调整研究进程、推广阶段成果等。

(2)有专家指导

本课题得到学校教科室专家的耐心指导,特别是两个课题研究专家亲自参与本课题研究,跟踪指导,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3)运作规范

在课题运作过程中,拟把管理决策工作和具体调研工作分别落实到课题主持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各子课题的研究分工不分家,在收集资料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在研究进展方面,做到整体联动。

(4)经费到位

按需投入经费,确保各项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划拨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以满足购置资料、开展活动、奖励、出版成果等开支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追加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