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开题报告徐新民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编号:D/2011/02/392;类别:普教立项)

《“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开题报告

          徐新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我的课堂”:这是针对当前课堂中教师教学个性湮没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而提出来的特定语,意在强调“我”。它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最终趋向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

它基本理念为“我的课堂,学教在我”。基本教学流程为:课题预习,初步解决问题;课中讨论,基本解决问题;课中探究,深度解决问题;课后生成,通过迁移训练,学习新法,寻求新见。具有四大特征: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在“我”字上见个性;以交往互动为方式,突出学习的互补性,在“实”字上见功力;以问题情境为引领,突出学习的深刻性,在“问”字上见创意;以激发潜能为旨归,突出学习的智慧性,在“悟”字上显智慧。呈现六大特性:独特性、情意性、随机性、生态性、批判性和文化性。

“构建研究”:以我校业已成型的“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基本结构剖析和“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实施为平台,对教学基本流程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有效地践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实现师生良性互动,以期使课堂成为主体精神灼照的课堂、知行理念贯穿的课堂、共生气息洋溢的课堂、相长效能彰显的课堂。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流派众多,其支撑的理论不外乎是:“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互主体论,双主体性说”等。本课题认同“双主体性说”理论,即: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本课题研究超越标签式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把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标,确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观,把学生主体性发展放在一切发展之首,把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教学个性的正向张扬,看成是师生双主体性协调和统一之关键。

“我的课堂”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国内较有影响的课堂研究相比,就理论而言,将更强调师生双主体性协调和统一关系;就实践而言,更侧重于“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操作策略研究;就波及面而言,更落实在某个具体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研究上。

“先问后研”与“先学后教”的区别在于前者操作性更鲜明,“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目的在于有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研”而不是“答”,以生生互动为主,以师生互动为辅,目的在于有效营造民主平等教学环境。

“先示后范”与“当堂训练”的区别在于更侧重课堂合作型学习组织的建构与运行,因为这里的“示”不是封闭式的独自练,需要学生或者教师当堂公开展示;“范”要求在“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举一反三,并发现和总结由点到面的规律。

三、研究价值

1.在不断化解个性发展和价值归一矛盾的过程中,促进全校师生课堂教学中自能性的健康发展。本校地处江苏大市经济开发区,教师绝大部分从老牌县中招聘和引进而来,虽然个体素质较高,但不同程度带有原有学校的课堂文化烙印;学生除了本地生源外,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既开放又和融”的现实状况和价值取向迫切需要学校在充分尊重与积极挥洒师生教与学个性的同时,把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我校课堂文化的鲜明特色。

2.在具有“思想魅力”的教育理论和“生命律动”的课堂需要紧密结合的征程上,试图架起一座“适应、理解、体验、提升、变革”的桥梁。当下,一线教师并不是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不是不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不是不清楚教师自身发挥教学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的意义;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教师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树立教师绝对权威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在师生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失落、能动性枯竭、创造性阻碍、自主性压抑的情况。本课题研究,力求从中找到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探索到“张扬人之为人的主体人格和主体素养”的课堂教学规律。

四、研究目标

借助于现有“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研究,力求有效地践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积极调动师生“我的课堂,学教在我”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我的课堂”基本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实施“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摸索、总结和完善相关操作性经验,促使师生双方交流合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展其能,共同发展。

五、研究内容

1.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2.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生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3.“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及各自实施策略研究;

    4.“我的课堂,学教在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策略研究;

  5.“先问后研、先示后范”基本教学策略理论支撑与操作流程研究;

  6.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研究;

  7.“我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8.“我的课堂”特质研究;

  9.“我的课堂”文化行为研究;

10.“我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六、研究重点

1.“我的课堂,学教在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策略研究;

2.“先问后研、先示后范”基本教学策略理论支撑与操作流程研究。

七、研究思路

本课题定位于应用性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遵循(调查分析--初步理论归因--专家指导--深化认识--实践检验--形成共识--回归课堂--理论提升)的路径,实施以行动为主的校本教科研一体化管理策略,推动以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应用研究进程。

1.寻求理论支撑,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双主体性说”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等科学理论为指导。

  2.搭建实践平台,以“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建立为抓手,以完善“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主阵地,以学校现有的特级教师和大市学科带头人领衔的6个名师团队引领研究为突破口(本课题成员中有三名省特级教师和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3.剖析典型个案,以教研组、备课组的专题教科研活动为平台,以成员论文交流、名师沙龙和专家讲座为舞台,以“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及各自实施策略为重点剖析对象。

  4.不断探索“主体性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以研究性学习研究、探究性教学研究、师生互动研究、生生互动研究、师师互动研究、课堂民主平等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

  5.实现成果转化,以舆论引领、知识强化、课堂主打、能力发展等为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

八、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起草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对之进行论证;各子课题组组织学习和研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活动深化课题组成员的认识。

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4年3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深入学科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注重教学质量,拓展研究内容,发展学生素质,凸显主体作用。以课题组骨干成员研究为引领,以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实施平台,通过分期举办各类研讨、评比和推广活动,进行广泛交流,并整理分析,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活动总结、案例分析等。同时,发挥江苏省四星级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吸收部分兄弟中学共同参与研究,借助各类研讨、评比活动推广典型,不断提升当地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课题总结鉴定阶段。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归因分析,做好现场展示准备,做好现场结题申报工作,完成课题终期研究报告,并出版论文集和专著,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和一线教师依循“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原则。

2.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挖掘“我的课堂”的特征内涵及其相关要素,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推广体会和经验。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4.案例研究法。研究教师个体课堂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数据,并对之深入剖析。

5.榜样示范法。通过观摩课堂、公开课堂、研究课堂、比赛课堂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实践。

6.理论研讨法。借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邀请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专家进行指导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分阶段的研讨活动。

十、主要观点

只有建立、完善和发展“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促使教师充分张扬教学个性,才能使“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得到有效呈现,才能使“我、实、问、悟”四个特征落实到位,才能真正践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积极调动师生“我的课堂,学教在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课堂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协同发展”之目标。

十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环节的理论剖析和操作策略,“先问后研、先示后范”基本教学策略的理论支撑与实施流程构建。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论文

201112

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生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论文

201203

“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相互关系及各自实施策略

论文

201203

“我的课堂,学教在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策略研究

论文

201212

“先问后研、先示后范”基本教学策略与原则研究

论文

201212

最终成果(限3项)

“我的课堂”特质研究

论文

201303

“我的课堂”文化行为研究

论文

201312

《“我的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专著

论著

201412

 

十三、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较为精良的人员配备

课题主持人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数学特级教师、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大学访问教授、大市级科技拔尖人才、大市级教科所兼职科研员、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省四星级重点高中校长。专著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0多篇被人大复印中心全文转载。近10年来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其他主要成员中有4名特级教师、两名教授级高级教师、三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教科室、教学处、政教处、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语、数、外教研组长、部分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均在核心成员队伍中。研究人员将覆盖到全校所有教师,全校每年200余篇论文在各级报刊发表。

2.较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的课堂”的基本范式建构,在我校提出并践行已近两年,大体可表述为“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自学包括“资料搜集、文本自学、问题初想”三个环节,讨论包括“问题提出、分组活动、形成看法、点评推进”四个环节,探究包括“成果展示、情境探究、生成创新”三个环节,生成提升包括“小结反思、阶梯训练、课后拓展”三个环节。2009年省教育学会与我校联合举办了有关论坛活动,2010年大市级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与我校联办了“我的课堂”大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校面向省内外兄弟学校开设了囊括所有学科的23节课,充分展示了“师生主体性协同发展”教学对高效、卓越等品质的追求现状,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

近10年,本课题组成员担任主持人开展的省级课题《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中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高中物理常态课堂中有效探究教学的研究》、《重点高中综合性课堂教学研究》和大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的研究,以及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的省课题《重点中学学生自能发展研究》、《重点中学师生同构共生研究》和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学生态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均为《“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材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学校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鲜明的办学特色。校训:诚和。校风:明德正行,穷理致远。教风:人本、合作、创新。学风:思齐、乐学、躬行。办学理念:包容共生、人本情怀、文化奠基、学术导航。办学目标: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胸襟旷达、志趣悠远。学校文化特色: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文化;和而不同,和舟共济的组织文化;盛波无痕,大爱无疆的细节文化;尊重他人,尊奉真理的教工文化;批判建设,解构建构的思维文化;合理奠基,科学开发的学术文化。学校办学策略:以人本情怀引领各项管理,以文化内涵滋养师生心灵,以“我的课堂”催生教学改革,以开拓精神培育创业品格。办学特色为:文化奠基,“三开”固本。以人为本、包容共生-“开放”的校园文化;情智和谐、自主发展-“开发”的教育路径;文理兼修,素质见长-“开创”的个性品质。

3.较为完善的保障条件

(1)组织周密。本课题由学校“一把手”主持,分管校长负责协调,校教科室组织实施,与其他科室紧密结合,确保教科研一体化。

(2)制度健全。总课题组每学期集中活动2-3次,子课题组每月活动1-2次。活动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整合资料、公开课展示、专家辅导、调整研究进程、推广阶段成果等。

(3)运作规范。分工不分家,资源共享,整体联动。

(4)经费到位。开发区管委会划拨专项科研经费10万元。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追加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