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课题组    执笔  陈卫东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1年12月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书,批准号为D/2011/02/393。该课题由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陈卫东担任主持人,课题组主要成员有20余人,任教学科涵盖了高中各科课程。五年来,我们围绕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策略这个中心任务,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普通高中学段的学生,是一个生理与心理不够成熟、但又快速成长的群体。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夹杂着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如若分辨不清、定位不准,采用单一的心理矫治方法或单一的德育手段来解决,往往效果不佳。学校德育的“有效”与“高效”,必须依赖于心育,心育是德育的有益补充、增效途径。于是,课题组萌生了研究心育与德育整合、提高德育效益的最初想法。

长期以来,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完全割裂或者混为一谈,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在德育中,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形成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对人的素质要素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导致的各种现象,又单纯地看作心理现象。过分夸大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己经落伍,提出心理教育可以完全代替德育,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德育与心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德育和心育有都是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内容、目标、形式和内化的心理机制上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地方,所以两者的整合是可行的。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应该是双向的,两者之间有联系:德育需要心育的支持和补充。其一,心育是德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人际交往有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其二,心育扩充了德育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当代青少年在时代大潮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忧郁、狭隘、嫉妒、恐怖、残暴、敏感、自卑,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不涉及心育,而心育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心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心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心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既然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就是它们的整合策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在德育中渗透心育,发挥心育对德育的支持和补充作用,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⑴心育有助于缓解消除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在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和外在的强化,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重于说教,因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育,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易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脉搏,找到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⑵心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调节机制,不是靠德育自身的作用,而是由心育来承担的。

⑶心育有助于解决因心理原因引发的德育问题。有些学生表现出的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不遵守纪律等现象,表面上看属于思想道德不良的行为,但深人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不少是由于心理原因而导致的,如家庭教育畸形、青春期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这类间题单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难解决,而采用心育的方法不但不会使当事人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使其在轻松偷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指导,使问题得以解决。

2、在心育中渗透德育,发挥德育对心育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育的效果。

⑴德育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研究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显然,心育作为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内容虽有独特之处,但都是落实和服务于德育要求,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需要德育的导向指引。

⑵德育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调节作用。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个性发展及其行为具有调节制约作用,它或者支持、鼓励个性行为,或者否定、抑制不良的个性行为,从而使人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意义,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心育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可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定的后劲,使心育收到更扎实的效果。

⑶德育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如面对某些不道德现象,学生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进行评判,当评判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对这类心理问题,如果简单的把问题定位于学生心理和精神本身,单纯用心育的方法来处理,效果就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结合德育的方法,从道德观念人手,帮助他们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另外,在心育工作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等,不仅能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和思想境界,还能从学生的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受到单一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而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课题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即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政治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二是思想教育,即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及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品德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教育。四是法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教育。

(二)心育

心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是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心理教育包含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培养各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以及其他各种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进行各种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三是维护心理健康,进行心育,提高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心育与德育的整合

把心育和德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方法途径、内容目标等多个方面彼此衔接交叉、渗透溶合,实现协同工作、互补共进,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两方面同时施加影响和作用,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是学段,接受教育的对象17-19周岁左右青少年学生。为提高普通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更多探索心育在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作用,将心育与学校德育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全方位融合,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两方面同时施加影响和作用,并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课题主要成果概述

(一)逐渐凝成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实践策略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缘于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的不良现状。针对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逐渐凝成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实践策略,走出了一条适切性较高的普通高中学生身心发展之路。

所谓“育德育心,育心养德”,就是从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在培育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育德育心——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如何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我们的实践思路是:

(1)确立德育“心”理念

心理因素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了解其价值观念、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等,就必须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与行为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就得首先解决道德“知”与“不知”的矛盾。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最后是“行”的问题。“行”就是通过活动,把教育的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自主体验、感悟有机结合。因此,德育理念的确立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我校德育“心”理念的确立,源于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内涵的不断深化,对“人本关爱”教育思想的实践内化。起初,我们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为“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为了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本关爱”教育思想。

在动态生成学校教育教学新思想的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积极态度,良好习惯,健全人格,优良品德”为德育理念,将德育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方向导航,这就为德育的每个具体过程渗透心理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2)建构德育“心”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常常依赖纪律、规范与制度进行知识灌输,期望将一种主流的、高尚的价值观传递到学生心目中,让其养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地忽略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缺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心育亟待整合。

要将心育融入德育,需要建构德育“心”机制。在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力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心理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政教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班主任及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德育心育工作。二是建立涵盖班主任、年级兼职心理教师等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及时救助。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四是建立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出版《天中心理小报》,开展心连心活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拓展德育“心”内容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若各行其道,导致不能很好地认识心理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优良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所以,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年龄,贴近学生心理。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广泛开展“人本关爱”教育活动。通过“人本关爱、铸造师魂”讨论和交流,将办学理念和师德建设相结合,促进教师知心、懂心,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适度宽容学生;开展“知爱懂爱、感恩关爱”活动,让学生感受关爱,接受关爱,感恩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己,关爱生命。

坚持开展心理教育。在对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各年级心理教育目标,确定各年级心理教育基本内容。

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三维教学”与“三维学习”实践,创建充满生命灵气与活力的高效课堂。

(4)整合德育“心”课程

德育课程是指一切具有道德教育性质、意义和作用,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那些教育因素。针对当前德育中弱化或忽视心理教育,不能有效地将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现象,我校依靠现有1名专职心理教师、8名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教育资源,编写《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心理健康读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课,以预防不健康心理问题发生;举办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班,使班主任拥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在德育中强化心理教育活动,以克服德育、心理教育两张皮现象;举办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课程学习班,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心理课程学习班,让教师学习“育心”理论,掌握“育心”方法。

2、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内化需要知行结合、知情结合、情行结合,这就决定了德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研究重点应是如何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人的思想品德,实践路径应是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以及习惯的培养、润养、习养和修养。

(1)心理教育:培养心与德

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学科,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金钥匙。德育要想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就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思维、价值判断等心理活动,还应把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及其敏感性。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应以学生心理教育为基础。

无心便无德,同心方能同德。以心理教育为基础的德育路径,就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采用不同方法呈现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能主动接受,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我校从了解学生心理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主题班会、“5·25”心理教育宣传等活动,同时辅之以适应性教育和反思性学习,多方面进行渗透心育的德育尝试。通过心理沟通、心灵碰撞、心理体验等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学习的适应力和心理调适力。

(2)“四情”教育:习养情与行

德育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道德原理的阐述、道德行为的养成上,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缺乏情感体验,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就缺乏内化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能力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就会受阻,进而会导致学生形成说一套做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

将情感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和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等现代节日为载体,开展以“体验亲情,回报关爱”的亲子情、“体验友情,学会关爱”的友伴情、“尊师爱师,引导关爱”的师生情、“走向社会,奉献爱心”的祖国情为主线的“四情”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知情、懂情、移情,内化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行为。

由于这些德育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的是为学生容易接受的行为模仿、情境训练、角色扮演、道德实践、自我评价等德育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情境中,学会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在符合自己内心价值判断基础上,调节不良的价值观,使其更趋同于理想的道德规范,并逐步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3)“十心”教育:润养心与德

要使一个人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或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一定的变化,需要一个心理转化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这种变化过程有接受、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往往非常重视道德认识的重要作用,而忽略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实际上,青少年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表现都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德育活动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多种教育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据此,我们遴选传统文化中忠心、爱心、孝心、诚心、信心、雄心、恒心、勤心、专心、虚心等十个方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提出了“十心”教育理论,浸润“十心”的养德育心文化。

由于这些文化现象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它在给学生以亲切向上感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优美而又充满热情的校园环境中,自觉地认同和接受学校文化。

(4)自主教育:修养德与性

一个人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基础则是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接纳、认可,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外化为具体行为。从个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使其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从而为道德生长培育一块优良的土壤。从集体、组织和社会角度讲,那就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社会心态。由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构成基本内容的自主教育,为德性修养的良好期望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

一方面通过学生个体诊断反思,内化提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在育心养德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能强化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养成自主教育能力,使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如设立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等各级学生助理,班级小组互助学习等途径,使学生在接受管理、学会管理中实现自我管理,提升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能力,进而实现育心育德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育心,既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

(二)形成了一批文献成果

 

成果名称

作  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备    注

心灵之旅

仇敏

专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

课题组

成果读本

2015年10月

 

“心病”还需从“心”治

肖德梅

文章发表

《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发现.尊重.沟通--以生为本的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尝试

王东

文章发表

《江西教育》2014年1-2月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与心育的共进研究

陆雪华

文章发表

《广西教育》2013年8月

省级期刊发表

学会欣赏

韩桂兰

文章发表

《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

国家级期刊发表

刍议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陈卫东

文章发表

《科教新时代2013年5月

省级期刊发表

处罚学生也“温柔”

陈卫东

文章发表

《教育艺术》2008年8月

省级刊物发表

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情感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王毅南

文章发表

《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结合 

陆雪华

文章发表

《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课堂细节:德育与心育的渗透节点

陶育平

文章发表

《成才之路》2014年5月

省级刊物发表

利用激励手段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梁树花

文章发表

《科教新时代》2013年9月

省级期刊发表

例谈高中生不良心理及其调适策略

陶育平

文章发表

《成才之路》2015年4月

省级刊物发表

论如何通过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王毅南

文章发表

《读与写》2015年第2期

省级刊物发表

浅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郭凌云

文章发表

《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浅析班主任如何做好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

梁树花

文章发表

《中小学教育》2013年3月

国家级期刊发表

浅析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诱因及消除对策

邱晔

文章发表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让心灵沟通缩短心理距离

黄素萍

文章发表

《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杨友凤

文章发表

《教书育人》2014年7月

省级刊物发表

师爱无尘  生爱有声

唐有祥

文章发表

《试题研究》2012年10月

省级刊物发表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

严月萍

文章发表

《开发区教育研究》2013年4月

区级发表

湖光秋月两相和

王东

论文获奖

南通市教育学会2014年12月

三等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梁树花

论文获奖

南通市教育学会2012.12

南通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让心灵沟通缩短心理距离

黄素萍

论文获奖

南通市教育学会2012.12

南通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谈教育新背景下高中有效的班务工作管理策略

刘亚琴

论文获奖

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德育报社2011.01

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谈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梁树花

论文获奖

南通市教育学会2011.12

南通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一场突如其来的改革风波         

吴丹军

论文获奖

南通市教育学会2012.12

南通市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普通高中心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3年10月

课题组撰写

优秀班会课评比

李庆春

优秀班会课

南通市教育局2012年12月

南通市优秀班会课二等奖

优秀班会课评比

韩桂兰

优秀班会课

南通市教育局2011年

南通市优秀班会课二等奖    

南通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宣传

仇敏

组织讲座

南通市文明办2012年5月

南通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组织单位

保护自我,健康上网

仇敏

讲座

2013年3月

海门市东洲中学讲座

从容不迫,积极应战

仇敏

讲座

 

天星湖中学

高中生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仇敏

讲座

2013年4月

天星湖中学

南通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宣传  

仇敏

讲座

南通市文明办2012年5月

南通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宣传员

心理在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

仇敏

讲座

2011年11月

海门市东洲中学讲座

学会标新立异

仇敏

讲座

2012年10月

海门市东洲中学讲座

学习的四个层次和五个原则

仇敏

讲座

2013年9月

天星湖中学

学习苦与乐

仇敏

讲座

2012年10月

天星湖中学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杨友凤

研究论文

 

 

德育与心育共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单冬旺

研究论文

 

 

浅析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石娟

研究论文

 

 

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

唐东辉

研究论文

 

 

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薛永娟

竞赛课

省中小学教研室2013年10月

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南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薛永娟

竞赛课

南通市教育局2013年9月

南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南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刘丹

竞赛课

南通市教育局2013年9月  

南通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情绪的自我调节

仇敏

公开课

2011年9月

海门市东洲中学讲座

 

    (三)在一定范围上推介了课题成果

    学校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沙龙、举办心理健康案例评比、开设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在校级层面进行课题成果推广。借助讲座、公开课等形式在区市级层面上进行成果推介。2014年4月,仇敏老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心理健康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走过挫折》,受到与会同行一致好评;2012年11月,仇敏老师赴海门东洲中学作《认识心理屏障,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专题讲座,受到学校师生一致赞许。随着研究的纵深开展,学校师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有一批老师在多项竞赛中获奖。薛永娟老师获江苏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心理健康竞赛中,我校老师获奖50余人次;仇敏老师被评为南通市2011年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宣讲员;学校被市文明办表彰为“南通市心理健康宣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四、研究反思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研究反思

心育与德育整合认识不深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研究初期,对将心育与德育整合的新思路有排斥心理,对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怠慢,松散,被动,有些师生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投入,部分活动的课题内容受到局限,没能深入到更深的的层面。把课题研究作为自己工作内容之一的老师甚少,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自主和创新。

心育与德育整合缺乏支持性环境  那些在原有的教育环境中已经游刃有余的教师,对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领域常常会有莫名的抵抗与恐惧,甚至许多学校领导和家长也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思想上轻视它,实践中忽略它,一些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咨询。这种环境必然阻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学生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搞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面对心理健康教师,是受教育者,还是求助者呢?因此,无论是从德育工作的实践者——教师自身,还是从整个的社会环境,还是从德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来看,二者的整合都缺乏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心育与德育整合经验不足  心育与德育如何整合,德育工作应该从哪儿入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要想完成二者的整合,应该把它们统筹到学生发展或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载体与舞台。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学生自身的真情实感,来自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思考与总结,来自于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与多元性的尊重……一言以蔽之,二者的整合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可这些师生都缺乏真实体验。

(二)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心育与德育,引领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改革活动,培育人格健全的未来建设者;二是继续完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心育与德育整合的内涵与外延,并能根据学科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三是做好心育与德育整合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入进行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四是筹划建立“心育与德育整合实践策略”的博客。加强网络交流,提高课题成果推广的辐射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