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讨论稿)

文章来源: 作者:校长办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6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20162020年)

根据国家、江苏省、南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天星湖中学发展实际和促进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背景分析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地处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位置,东倚苏通大桥,西接紫琅群山,枕江望沪,是一所时代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高级中学。

学校的前身是南通县新开中学,创办于19608月;19918月,因区划调整,改称南通市新开中学;19958月,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按完中规模配置,异地重建,更名为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008年,党工委、管委会一次性投资1.4亿元,易地新建了占地180余亩的新校区。20098月,新校区投入使用。

在党工委、管委会的悉心关怀下,天星湖中学的发展可谓“健康、有序、快捷”的。2005年,学校升格为二星级高中;2007年,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的验收;2010年下半年,以高分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近1800人。现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5人,南通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南通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0人,中、高级教师135人,合计占比为84.6%。县、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近70人。

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特色教育知名学校、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南通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70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未来五年,是学校进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措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每班班额45人以下,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到2020年,全省所有高中达到省优质标准。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战略目标: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成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为南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在顺应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教师教育理念如何更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少数学科优势不明显如何破解,如何培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放大课改的效益;如何创新德育精品课程,发挥生动德育的效能;如何进一步强化省课程基地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如何提升后勤精致化服务;办学效益如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向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的质量如何逐年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如何进一步提升等。

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秉承包容共生、人本情怀、文化奠基、学术导航的办学理念,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学兼备、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办学思想

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诚和校训精神,虔诚追求“包容共生、人本情怀、文化奠基、学术导航”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制度引领行为、行为养就习惯、习惯孕育传统、传统厚重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思想,努力滋养“内敛与开放、严谨与人文、时尚与深邃”的文化底色,御改革长风、倡成长理念、惠四方学子、聚行业亮点,努力培育“明德正行、穷理致远”的校风、“人本、合作、创新”的教风、“思齐、乐学、躬行”的学风,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努力锻造“三自”办学特色,立志把天星湖中学建设成“南通一流、江苏先进、国外知名”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打造南通教育面向世界的窗口。

二、办学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坚持依法治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办学,实现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特色领先、设施一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省知名高中。

 

 第二章学校文化

 

一、规划目标

坚持文化立校”,将创建优美的物态文化与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优雅的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结合,进一步浓郁、彰显天星湖中学文化内涵,在努力传承“三开”特色的基础上,努力锻造“三自”办学特色,使学校文化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铸品牌、树形象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以精神文化育人,积淀、挖掘、整合“三风一训”的思想内涵,并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以处处体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具体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三个吻合。一是校园人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等各项硬件设施符合江苏省一级达标学校标准,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景观系统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和谐相融。二是学校建筑和景观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感。三是校园布置与学校文化相吻合,每一处景观都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诠释。

2.制度文化建设达到两个统一。一是规范化与个性化统一。对现有制度文化进行研究和总结,使学校规章制度不仅体现规范性,而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能覆盖学校管理的每个层面,而且能突出师生的做人准则、价值观念,实现规范作用与激励作用的结合。

3.行为文化建设围绕一个主题。行为文化建设围绕明德正行,穷理致远主题展开,引导广大师生认真解读,用以励志修身,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以行为文化的内在约束力来规范师生言行举止,使之体现学校精神和时代特征,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成为培养师生文明行为习惯和提升学校美誉度的有力保障。

4.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两个彰显。一是彰显校园文化熏陶功能。深层次解读校训、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及校风、教风、学风的丰富内涵,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之中,使师生通过文化熏陶,在道德和学问上具备更高修养,彰显学校主题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彰显校园文化引领功能。教师拥有“人本、合作、创新”的教育思想,拥有敬业爱生的美德,拥有自主发展规划,拥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艺,拥有幸福的生活感受;学生具备思齐、乐学、躬行的品质,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坚实知识基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长为德学兼备、身心健康,具有探究精神、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团队精神、竞争力强的现代公民。

三、实现举措

为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

1.精美校园环境。切实抓好学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大气深沉的校园环境,以优美的的校园环境物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果。

2.浓郁文化气息。挖掘校园文化意蕴,增添文化墙、石景、雕塑等文化景观,为校园各楼馆增设铭牌,为长廊增设系列楹联,对校园景点和建筑名称作文化阐释,加强楼馆内部布置的文化要求,使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浓厚校园文化气息。

3.传承天中精神。结合时代要求,重新诠释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涵,与时俱进,努力锻造“三自”特色。挖掘、解读校训与学校精神,使之凝聚人心。

4.研究文化理论。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总结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好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

5.加强文化传播。提升校报、校刊、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和质量,增加其学术含量、育人功能,并以之为平台,宣传学校文化建设经验,展示学校文化建设成果,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文化墙、走廊、板报、宣传橱窗、微信平台、微博等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宣传阵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整合文化资源。彰显学校文化的地域特色,依托南通地区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积极与省内外名校进行常态化联谊交流,学习和借鉴,优化特色。                 

 

 第三章德 育

 

一、规划目标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个性发展、全人发展的理念。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法律法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和行为养成教育,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不断丰富德育资源和载体,注重以德立人,以德育人;倡导熏陶浸润、主体体验式德育和学生自我设计、自主成长意识,引导师生共同成长,励志修身,提高全面素养;重点打造爱心、诚信、责任三张德育名片,充分发挥德育的精神滋养和激励功能,培养学生具有品德高尚、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探索真知、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的品质;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创新德育工作机制,继续深化主体体验主题班会活动课探索,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以人为本、以心育德德育品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具体内容

1.浓厚全员育人氛围。有效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拓展德育实施的途径,优化特色育人环境。

2.丰富多彩德育活动。开展建设和谐校园、争当文明使者、学会感恩、励志体验、举办成长沙龙、评选校园之星、体育节、艺术节、主题活动等八大活动,让学生经受锻炼,获得体验,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行优秀班主任和校园之星公开评选制度,逐步实现校级优秀班主任达50%、市级以上骨干班主任达20%,且有一批全省知名德育工作者的目标。

4.提升德育科研水平。加大德育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深化德育科研,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德育“精品课程”。

5.提升社团管理能力。构建一套高效、灵活的动态管理体系,建设三至五个特色鲜明的省市级优秀社团,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社团骨干,发挥优秀社团及社团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丰富学生志愿者的特色活动。

6. 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三、实现举措

1.创建并完善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协作体系。发挥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推广成功的家教经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共建活动,使学生在走进社区、融入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2.增强安全与法制教育成效。坚持安全与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有措施、要求、检查、反馈等完备档案。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举行突发预案演练活动,训练避险方法,提高学生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3.完善提升师生心理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格;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学生心灵成长工作坊以心育德模式让无痕德育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配置,进一步规范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建设。

4.打造优秀学生社团。健全学生社团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导师职责,加强组织建设,使社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与高校与社区的联系,为学生社团活动拓展空间,努力造就一批精品社团。提高学术科技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的精品数量与质量。

5.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艺术活动。组织高水平体育节、艺术节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建立健全体育、艺术类教师奖励机制,加大体育、艺术高水平特长生辅导力度和高位发展力度。

6.挖掘校园传统德育载体功能。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凸显学科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推进校园显性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优化学雷锋献爱心、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特色活动载体;强化爱心、诚信、责任教育,让优秀成为天星湖中学师生的习惯。

7.细化德育工作主题。充分利用德育主题月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低起点、高要求,少灌输、多实践,重在行动和体验;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斯文儒雅、沉静内敛的气质;强化学生公民意识,壮大青年志愿者队伍,传播校园文明,投身公益事业,开展具有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的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8、提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大力开展“八礼四仪”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文明礼仪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公民意识、斯文儒雅、沉静内敛的气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9、探索论证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天星湖中学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电子化评价平台。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元、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科学的成长记录。

 

第四章 课程、教学与科研

 

一、规划目标

    实施质量强校科研兴校战略,涵养科学、人文内涵,聚集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质量,建设一批优质特色的省市级课程基地;整体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办学国际化、教学特色化、模式多元化,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二、具体内容

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高水平建设课程基地,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2.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泛在式教学方式。

3.全面推进“我的课堂”为主线的高效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5.开拓合作办学思路。办学具有国际视野,积极主办或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通过互派教师、学生、合作科研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协作,吸收运用国际教育发展成果;开发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社区,多形式为兄弟学校提供支持;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同行及高等学校对学校评价好,各方评价的满意率在90%以上。

6.实施科研名校战略。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批省市优秀学科基地;以课题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密切教与研的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品质发展。

三、实现举措

1.精心设计品牌课程。一是进一步打造精品省数字化语文课程基地,进一步加强市语文学科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围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基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基地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成果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成果交流中心,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争取市教科研中心的支持,通过专家引领、同题导构、教学基本功大赛等途径,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编制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编印校本教材的层次,突出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与选择性,组织专家审订,并积极做好校本教材的出版和使用工作。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数字化教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材资源的网络共享。三是形成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形成一套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2.全面推进我的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坚持以学定教,标准训练,有效反馈教学总则,落实“目标性、独立性、针对性、反馈性”四项原则,优化“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交流提炼方法、精讲点拨适度拓展、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的教学流程,关注主体,注重探究,强化落实,打造高效课堂,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实现一个转变(从重教师到重学生的转变),强调两个并举(教师内驱力与学生内驱力并举,高效课堂与实验教学、实证教学、实践教学并举),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通过学习小组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进评价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减轻过重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课堂教学效益高,优良课占90%以上。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95%以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99%以上。教学质量优良、稳定,每年均有90%左右的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低于高中班级总数的2/3,社团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促进学生个性特色发展。一是展示体艺特色。完善特长生培养规划,凸显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艺术项目的特色内涵,提高在市内乃至全省知名度;打造一支质量上乘的体育艺术特色教师梯队;建设高水平体艺社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推进体育艺术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控制学校办学规模,每班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逐步形成小班化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发挥小班化教学在全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推进学科奥赛工作。以数、理、化、生、信息技术学科为突破口,变革奥赛辅导机制,打造奥赛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练员队伍,提高奥赛辅导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奥赛品牌,带动其他学科在奥赛方面的发展。力保5个奥赛科目每年都有5-10名学生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四是完善并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进一步优化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从导心、导行、导学方面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4.拓宽升学渠道。探索与国外优质高中学校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积极探索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5.实施名校兴校战略。一是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学科基地。重点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建设,力争建设1-2个省级课程基地、4-5个市级重点课程基地。突出基地教材研发、教学推广、品牌教师辐射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发挥名师工作室效应,吸纳校内教师参与,辐射全市。三是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审议、决策、监督作用。四是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发挥教科研的激励功能,实现由被动研究主动研究转变;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学科组,浓厚科研学术氛围。近三年在省级以上组织的教学成果、教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以上的项数以及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篇数之和与教师人数之比大于1

6.加大课题申报培训,规范课题管理。逐年增加对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重点课题研究,不断收集各地教育科研信息,向教师推荐,拓宽教师信息渠道,帮助教师提升科研水平,保证各级课题高质量结题并有效推广。每年组织教师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有所突破,参与研究的教师比例达100%;近五年内本校教师主持完成8项省级以上教科研立项课题或教改实验项目,正在研究的省级以上课题或教改实验项目不少于5项。

7.坚持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保障课程开发与更新的制度与机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有完善的选课保障制度,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创造性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受学生欢迎、能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的校本课程不少于20门。

 

                    第五章 教师发展

 

一、规划目标

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坚持名师兴校战略,注重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和精神解放,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全力打造进德修业、日日增新的优秀教师群体。

二、具体内容

按编制标准配齐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教师队伍学科配套,无结构性缺编;100%专任教师具有高级中学教师任职资格;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30%以上;在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不低于40%;每年至少有1名本校培养的在职在编特级教师(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3学科有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或4/5学科有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称号)。

全员校本培训每学年不少于72学时,其中专业培训不少于36学时;100%的教师能兼教1门及以上选修课程,20%以上的教师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讲座,90%的教师胜任班主任工作,60%以上的教师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培养教学与科研骨干,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引领团队高位发展。60%以上的教师在市级以上享有声誉,具有课程研发能力,参与国家、省市及校级课题研究。出版3-6本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专著。

三、实现举措

1.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首要内容。

2.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形成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教师风格。

3.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切实抓好各级各类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接受继续教育;鼓励教师硕士学历进修并提供全额经费资助。

4.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推进青蓝工程,特别关注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长;推进导师制,发挥校内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内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大赛,高度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完善调整奖惩条例,以赛促训、以赛争优,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评选校内名师、学科首席教师,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完善《天星湖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天星湖中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天星湖中学名师考核办法》,《天星湖中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考核实施方案》,立足校内,加快省、市名师队伍、名校长的建设。

5.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设立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强化教学业绩考核,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造就一批协作攻关、勇攀高峰的创新团队。依托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强力推进省、市级名优教师培养工作。

6.构建多元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着力考核和评价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7.注重课题研究引领与推动作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结合,搭建多种平台,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升华教学实践,推广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研究内涵,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逐年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9. 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修德修身,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规划目标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正、服务意识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政治坚定、技术过硬、作风扎实、勇于奉献的教辅后勤服务队伍;实施设施兴校战略,为学校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机制、队伍与资源保障。

二、具体内容

1.坚持人本管理,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2.建立高水平队伍培训机制。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强化干部履职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把提高执行能力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干部评价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促使干部队伍良性发展。增强教辅后勤人员服务质量和责任心,完善过程考核;提升后勤管理人员学历比例,打造一支奉献型、专业化、高效能、高水平的后勤服务队伍。

3.加快校园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与校园信息化建设。按照省一级达标学校标准落实各项硬件、软件建设,建成多功能校园信息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和现代办公管理系统,实行学生宿舍公寓化智能化管理,把校园建成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自然生态型花园式校园。

三、实现举措

1.组织保障。深入推进学校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后勤队伍建设;推进师德建设,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建立公正科学的竞争机制,促进校风建设,激发工作激情,推进工作创新;高效投入学校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切实增强干部队伍、后勤队伍的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为学校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机制保障。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与评价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完善工作流程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杜绝工作推诿和责任不清,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实现依法治校、以制管人、科学规范的目标。

3.队伍保障。干部队伍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班子领导力、决策力,发挥集体智慧,深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拓宽选人渠道,激活用人机制,全力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规范职能部门职责,探索职能部门机构设置,在总结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纵横管理体制,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确保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提升工作效能,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服务队伍方面,坚持服务第一,爱岗敬业、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处处为师生着想、为学校教育教学着想;开展教辅后勤服务队伍人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

4.资源保障。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营运效益。根据学校建设计划和实际,争取多方支持,以基本满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资金需要。加快学校体育馆建设。以推进开发区全民健身中心为契机,开发开放学校资源,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利用多种形式服务社区,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基地、精神文明的窗口。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2015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