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揭秘:如何让孩子“学习上瘾”?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6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孩子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让孩子“学习上瘾”,也没有那么难。

最近,罗振宇在一款脱口秀节目上,讲了一个话题——“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其中提到的学习理念,再次刷新了大众的认知: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这其实本身就是个伪问题!”“哪有孩子不爱学习的,甚至说哪有一个动物是不爱学习的?狮子生长在大草原上,不学习怎么抓羊,它活得下来吗?”“人的大脑是什么,你以为人那么大的大脑是一个越搓越大的肉丸子吗?不是,人的大脑是一部天生的学习机器啊。”

在节目中,罗振宇号召大家借鉴游戏设计的模式,打开孩子“主动学习”的按钮。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习也像玩游戏一样“上瘾”呢?

爸爸妈妈不妨试试借鉴游戏设计者的智慧,为孩子打造一套“越学越上瘾”的学习套路。

孩子不爱学习?也许只是缺少一个诱发点

首先,父母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学习诱发点(trigger)。

在孩子尚未能直接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时,父母不妨人为地为孩子制造一个“诱发点”,将“孩子-诱发点-学习”三者联系在一起。

 

兴趣诱发

比如,当小学数学中出现面积、体积之类的问题,如果仅仅由老师讲述公式、孩子做题的方式来学习,那么对于很多孩子而言,面积、体积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被迫完成的课后作业。

这时候,父母不妨购买一些手工材料,陪孩子做一些诸如纸质灯笼之类的小手工,由孩子亲手测量一下长、宽、高,确定灯笼的大小,父母负责剪裁,最后合力完成作品。

通过一个具体的小物件,来观测长、宽、高,学习体积、面积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兴趣。

 

成就感诱发

父母可以多向孩子“求教”。

比如,“妈妈想去外国旅行,但是妈妈英语不好,所以你来教教妈妈,‘问路’用英语怎么说,行吗?”

面对“无助”的老母亲,孩子们是很愿意充当“小老师”的。

在孩子教英语的过程里,妈妈需要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让孩子看到他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受欢迎的。

如果发现孩子教的有错,父母要用婉转的方式去纠正。

例如,当孩子教妈妈英语时,忽略了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妈妈不要直接指出错误,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症结——“宝宝,妈妈不明白为什么是I like writing, He likes painting?为什么一会是like,一会又变成了likes?”

 

好奇心诱发

有些孩子对阅读完全无感,面对英语、语文试卷上大片的阅读题,急得抓耳挠腮,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多给孩子讲故事,讲到悬念处就停止,激励孩子通过阅读自己发现结局。

或者多提问孩子一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吊吊孩子胃口,鼓励孩子自己去书中找答案。

 

环境诱发

据研究,大脑对于“花样”繁多的东西会更敏感,也更加容易提起兴趣。

父母们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买一些外形漂亮的笔和本子,通过新颖的文具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本身上。

恰当及时地反馈,是学习成瘾的关键

当孩子开启学习模式后,父母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奖励、强化正确的学习行为。

 

物质奖励

“这个月考到XX分,就给你买了那双鞋。”

类似这样的“学习交易”屡见不鲜。但是,物质刺激未必一直有效,还会影响孩子长期的信念。所以,我们并不提倡过多采用这种方式。

在《魔鬼经济学》中曾有一个例子:一家幼儿园,因为家长来接孩子时经常迟到,于是决定,对迟到的家长处以5美元罚款。

结果发现迟到的家长比以前更多了。

过去,家长因为觉得耽误了工作人员下班的时间,会心存内疚,如今却认为反正交了罚款,即使迟到也没什么。

后来,幼儿园意识到了这一点,取消了罚款规定,可是迟到的人数却有增无减,因为家长们已经被处罚机制改变了信念:迟到是无所谓的,至于罚款与否,是幼儿园的决定。

同样,一味地用物质奖励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有钱才学习,没钱就不学习了”“学习是因为钱,那么好好学习就是贪图金钱”之类的想法。

因此,我们这里提到的奖励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精神奖励

武志红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

父母应该不断让孩子在学习里尝到这种“赞美的甜头”——先是获得外界的肯定,继而得到自己内心的认同。

首先,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认可,无疑是学习路上最大的动力。

其次,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手账,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就在相应位置上打勾,集满10个对勾可以兑换一张奖励券,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妈妈不要生气券”“妈妈的亲亲券”“爸爸帮忙做家务券”等,在日后的生活里随时找父母兑换。

第三,来自同龄人的羡慕和认可,也是对孩子极大地精神鼓励。在某个兴趣小组、学习小组中,获得小伙伴的认可,更能够满足孩子关于价值感实现的心理需求。

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兴起一种“合作”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组成学习小组,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

如果学校没有类似的安排,父母大可以自己发起活动。

例如,可以向兴趣班的负责人倡议,或者自己在周末邀请共同学习英语的小朋友们和家长一同参加活动,设置一些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限时1分钟,拿出一些图片让孩子说出相应的英语单词,说错的由大家共同纠正,比赛谁认识的单词最多。

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特别是孩子优势科目的竞赛。这样既不至于耗费太多精力,又能够让孩子在挑战中强化自身的兴趣点。

 

适当的时候,也许“逼一逼”效果更好

父母是否需要逼迫孩子学习?

当孩子学习一些“舒适区”之外的知识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作为驱使,很容易因为知识的“陌生感”和超越边界之后的焦虑感而放弃学习。

所以,在孩子对一项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产生好奇心之前,父母真的需要“逼”孩子一把。

父母可以先“逼着”孩子高强度学习一段时间,帮助孩子跨越新知识带来的焦虑和不适以后,再由孩子独立学习。

一旦孩子脱离“新手区”,才会体会到这项知识本身能够带来的乐趣。

孩子天生都具有强烈好奇心,天生都是爱学习的。后天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主动学习,或许,作为家长,也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总之,让孩子“沉迷学习,不能自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梦,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使孩子实现“学习成瘾”的神话。

一切,在于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