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一切,焦虑妈妈毁一生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5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一直强调我们与妈妈的关系,他甚至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与妈妈关系的本质,决定着我们和周围人所有的关系。

一,妈妈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集体无意识地把妈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妈妈如何对待孩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妈妈对待我们的方式,真的太重要了。妈妈早期育儿的重要性堪比一栋高楼大厦的根基,如果大厦的根基和框架出了问题,任何的装饰都是无法弥补的。

人格是性格,技能和气质的综合。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这个人的生命。而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的人格特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你的人生,是由你妈妈决定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更精彩的人生,拥有更丰富的感受,比性格扭曲,个性压抑的人要幸福的多。

我这样说,不是故意吓唬你。只是想表明:妈妈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太重要了。

友人Q女士抱怨丈夫不能体谅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支撑,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Q女士是一位职业女性,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丈夫在事业上屡屡失败。有一次,夫妻俩跟某行业的领导一起吃饭。丈夫酒后“胡言乱语”,让她感觉特别没“面子”。她很困惑,丈夫为什么就不能成熟点。

在家庭里,Q女士扮演的角色是包办并照顾丈夫的一切,有点类似全能妈妈的角色。

我问她,“为什么不让丈夫去承担一些东西?同时,给予他成长的机会”。

她说:“他不行!”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丈夫不行,那你岂不是要一直保护他?你渴望的保护怎么办?”

其实,Q女士特别渴望丈夫对她“全能的保护”。

在她的印象中,妈妈幼年时对她的照顾几乎为零。妈妈对弟弟的照顾很多,她很羡慕,也很嫉妒弟弟受到的照顾。她被妈妈肯定的时刻,基本上是照顾好弟弟的时刻。因此,无意识中,她完全认同了妈妈对她角色的定位。

在成长过程中,她已经失去了女儿的身份,俨然成了妈妈的“帮手”或“妈妈的妈妈”。照顾弟弟的角色,延续到她成年的亲密关系中就变成了照顾丈夫。

当然,她的丈夫也受到了他家庭的影响。

丈夫小时候可能是既依赖又害怕分离的,丈夫的妈妈是一个幻想自己无所不能,通过孩子获得自己价值,并把孩子一直牢牢控制在自己身边的女性。

这个“败儿”完成了妈妈的心愿,无法脱离出去,成为不了自己。

 

二、为什么母爱如水?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中国人喜欢给予山水生命,经常用自然山水来阐述生命的本质。

母爱如水,水具有包容和滋养万物的特点。这个比喻和动力学精神分析关于母亲功能的描述完全一致。

可惜的是,很多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母爱的本质,扮演起了其他的角色。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

目前社会家庭的现状是: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妈妈,爸爸缺位,父爱缺失,给孩子造成了永久性不可弥补的缺憾。

在这种家庭结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继续重复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模式,真是让人感到唏嘘。而且,父亲的缺失,对孩子未来的性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力都会有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幸运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父亲也正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了。

当我们去做一些不擅长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时,总是充满焦虑的。而且,背后时常会体验到一种无力感,最后会衍生出愤怒的感觉。

愤怒,会让我们充满力量,以此来抵消比死还恐惧的无力感。

 

三、这样的关系会延续吗?

现代中国,很多妈妈要完成父与母的双重功能,很多妈妈自然会处于焦虑状态,无法解决。而且,妈妈的这种焦虑感会传递到下一代,一代又一代,像魔咒一样复制粘贴。

妈妈是家庭中的核心人员,会扰动整个家庭,甚至改变家庭结构。一个原本美满的夫妻生活,因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变得很好,相反,使原本和谐的家庭变得抱怨多多,充满了焦虑,愤怒,指责,闹得鸡飞狗跳,身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感受都很不好。

我没有男权思想,在中国,一个家庭的核心就是妈妈。一个家庭的形态和氛围,一定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所造就的。

有趣的是,很多当事人并没有这样的认知,对如今家庭氛围的造成完全不自知,主观体验是,“我无足轻重,我被其他的家庭成员忽略了。”

为什么这样?

有一位36岁的女士A告诉我,她在家里毫无地位,丈夫经常对她指责,孩子经常给她制造麻烦,婆婆不帮忙,还经常在丈夫那说三道四,这样的生活让她很累,很委屈。所以,她一回到家,尤其是家庭成员们都在的时候,她就会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什么。

即使她把自己放的这么低,但还是无法获得家庭成员们的认可和满意。

我问她,“当你小心翼翼对待对方的时候,对方是什么反应?”

她说,“对方还是用很嫌弃的态度来对待我。”

我继续问她,“如果你不用小心翼翼的态度对待他们,你觉得他们会怎样对待你?”

她说,“我没试过,也不敢。”

这是典型的投射性认同,把一个苛刻严厉的形象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然后,自己以对待苛刻严厉人的方式去对待对方,紧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对方真的变得很严厉,于是,自己又再一次确认了自己会被严厉对待的感受。至于,对方真正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方对她的感受是什么?她根本就不关心,也不知道,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她投射认同的游戏。

她的丈夫和婆婆经常告诉她,“我们没有责怪你”,但她根本就不相信,也没听进去,依旧用小心翼翼的行为对待他们。说话,做事都像个受气包。

丈夫和婆婆都被她误解和“诬陷”了,当丈夫和婆婆感到委屈且无法表达出来时,愤怒就出现了。最后,大家真的开始对她非常不满了。

看,A女士再一次“心想事成”了,“不管我做什么,不管我做了多大的努力,他们都是不满意的。”委屈和压抑的愤怒长期交织在她心里,生活也变得暗淡无色,没有快乐可言。

在这样的家庭中,所有人都很委屈,也都充满了愤怒。

A女士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模式,是她严厉的妈妈带给她的。她妈妈一直嫌弃她是女孩,无论A女士如何讨好妈妈,妈妈都不满足。

之后,A女士用对待妈妈的方式,对待成年后的所有关系,所有的人都可能被她投射成“苛刻妈妈”的形象,她小心翼翼地讨好他们,害怕重复幼年时的责罚,羞辱,谩骂。事实上,她的内心是压抑的,是愤怒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弱势”控制关系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四、A女士故事带来的启发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重要。

如果A女士的妈妈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的痛苦不是女儿带给她的,她只是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A女士身上。那么,A女士的生活可能会不一样。

其实,A女士一开始就成了她妈妈的牺牲品,被她妈妈忽略了价值,剥夺了尊重的权利,把A女士变成了自己情绪的承担者。

并且,硬生生地把A女士推到一个无力承担其他人生命的位置上。

也许,A女士的妈妈看到了A女士的委屈和难过,也看到了自己在期待A 女士成为自己的照顾者。但A女士无法真正做到成为妈妈的照顾者角色,所以,A女士的妈妈总是对她不满意。

假设,妈妈可以承认自己在这里面没有爱,只有恐惧和恨,可以承担本该她承担的部分,那么,成年后的A女士就不会成为一个自我价值感极低的受气包。

根据人和人之间“相互勾引”的定律,一旦A女士摆脱了受气包的定位,就会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所以,当你认为你亲密的那方是垃圾时,很可能你有垃圾桶的另一面。

一个低自尊,低价值感的妈妈一定是充满焦虑的。这样的妈妈可能会溺爱孩子,也会指责和抱怨孩子。

内心中没有安全感,对未来充满担心的妈妈也是焦虑的,这样的妈妈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妈妈来问我关于育儿的问题。

起初,我一直强调自己不是育儿方面的专业人士。转念一想,有关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本来就是一本关于孩子成长的学科,其基础就是育儿学。

学习克莱因派理论的人,还需完成婴儿观察和母婴互动观察。

自此,再遇到妈妈来问我育儿方面的问题,心里十分坦然,也能耐心且专业地解答妈妈们的问题了。

我一直秉承一个原则:孩子的问题一定源于父母,而婴儿的问题一定来自妈妈。

大部分的妈妈听了这句话,可能会感到很有挫败感,甚至会愤怒地回击我:“我对孩子非常用心,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妈妈,你凭什么指责我做的不够好?”

每次听到这样的反馈,你会发现,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了。这个妈妈把我的阐述当成了对她的指责,她在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妈妈,这本身就是“极度自恋”的表现,是自我认同有障碍的表现,也是有较强攻击性的表现。

虽然用专业去分析一位未被允许分析的人,是不符合心理分析伦理的,但作为一个被期待成为育人专家的我,我的分析是被这位妈妈允许了。尽管她没口头同意,但她来主动问我问题时,也就意味着她同意了我对她的分析。

只是,我没给到她想要的答案,不符合她内心的预期罢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