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一新生母亲给大一同学的一封信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1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一个大一学生的母亲,也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送女儿到学校的时候,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与我聊到了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这使我想到了新入学的女儿,也想到了可能需要帮助的同学们。我觉得心中要说的话很多,说点什么呢!还是和大家谈谈你们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与寝室同学相处。

寝室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也可以成为不快乐的源泉。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寝室充满快乐和温馨。可是这快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该如何努力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当前大学生的情况提一些建议,供你们参考。

要学会理解同学。

以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人的世界,以他人的心情去领会他人的心情,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这就理解的内涵和方法。能做到“感受同学的委屈、痛苦就象自己的委屈、痛苦一样(只是“一样”,不能变成自己的委屈、痛苦)”,就学会了理解同学。

现实生活中,理解同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相处中因不了解他人感受而伤人的事时有发生。例如,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的小A说:“当我向朋友讲述和妈妈的冲突事件时,她却嘻皮笑脸地说‘你真厉害’。”这里小A的情绪感受是烦恼甚至痛苦,她的朋友却一点没有察觉,怎能不令人伤心和失望呢!

话又要说回来,如果同学都做有心人,许多时候还是可以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的。假如你是小A的朋友,能破译她心中的密码吗?怎样对小A表达理解?

其实作为小A的朋友,可以这样表达:当时你用过激行为‘战胜’了妈妈,可事后又觉得很懊恼,很不快乐。……。面对这样的理解小A就会有知遇之感。

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他人的世界,努力尝试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他人的世界,以他人的心情去领会他人的心情。你就会变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寝室里的同学自然会乐意与你交朋友。

要学会尊重同学。

尊重的外延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思想、情感、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别人的追求与你不一样,不要轻易去批判,这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同学帮你做事,真诚地说声感谢,这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有时尊重是用行为来表达的,有时尊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尊重相同意见的人容易,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很难。特别要注意试着去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尊重人是一种能力,希望你们能在与同学交往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以提高自己尊重人的水平。

要学会关心同学。

同学中有的离家很远,有的父母在外地做事、有的有别的困难,有的生活能力不强、有的性格内向、有的难以融入集体。这些同学都很需要关心和帮助。多与她们聊聊,了解到她们有什么情况,要主动地给予关心或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当同学心情不好时,要用得体的方式表示关心和理解,当然这还需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当同学生病时,可以送去轻轻的问候,必要时可提供行为援助。同学被想家之念困扰时,可设法帮助他(她)消除孤独感,没有了孤独感,就可能会重新快乐起来。

在学校里可能会遇到一些个人难以承受的困难与挫折,这时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持,而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寝室则可以成为每一个同学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要学会包容同学。

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只有包容水平高的人,才能有很多朋友,才能与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哲学家斯宾诺沙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出身、经历、修养等不同的同学之间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你特别讲究卫生,他(她)却不爱整理内务。你很勤劳,他(她)却比较懒惰。你喜欢运动,他(她)却喜欢逛街。你志向高远,他(她)却追求实惠。对这种种差异都需要加以包容。

包容性的另一层含意,是彼此相处中非原则性的矛盾要善于钝化,“难得糊涂”。对于别人的缺点及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要善于理解和接纳。同学不肯不帮助自己,可能是有原因的。同学不够坦诚,无须强求。自己身上会有种种弱点,同样别人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要记住:“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这样包容水平高了,与人相处的适应性就大了,人缘关系自然好。

要把全室同学当朋友。

许多同学都非常渴望能找到知心朋友。这我完全能理解。能找到志趣相同,情意相投的朋友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由衷地祝你们梦想成真。但有一点想提醒各位,不能只顾着两三个人的小圈子,而有意无意地冷落、忽视别的同学。如果这样寝室里可能会产生出大大小小的矛盾和瞌碰,使自己不快乐,也会带给别人不快乐。所以说,可以有几个知音,但对其他同学也要一片好心,与人为善,把大家都当作朋友。

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把双韧剑,它可以助人,也可以伤人。为此人不能做情绪的奴隶,要做情绪的主人。这就需要学会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克制情绪、宣泄情绪。

认识情绪就是要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原因。比如今天对同学讲话口气很冲,就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噢!原来今天心情有些烦躁,原因是被老师误解了或别的什么。

觉察自己的情绪后,就可以调节情绪。如跑去跟老师澄清误会,或者告诉自己:“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例”,能承受误解也是一种受挫能力的体现。情绪调节好了,就不会把气撒到同学身上去。

同学之间免不了产生磨擦,有时还会怒气冲天,这时很可能说出不理智的话,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心理学上称这种情绪状态为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在激情状态时,思维力、理解力和控制力都会下降,容易导致言行失当。为了避免激情伤人伤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当然制怒是要有方法的。数数法、深呼吸法、拖拉法都可一试。这里着重介绍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的总结出来的拖拉法。

魏老师说,遇到生气的事先冷静,这时不妨这样告戒自己:“这些闲气一小时之后再生吧!”当烦闷向你袭来时,你这样暗示自己:“上午先做几件事,等下午再抽时间烦闷吧!”拖到下午,能拖再往后拖。再比如你想发脾气:“数15个数以后再发火!”15个数数完了倘还能控制住,则5分钟、半小时后再发火。这样一拖,就会变得越冷静,也常常就能提出比发火更高明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有时需要克制情绪,有时却要宣泄情绪。情绪的宣泄要坚持无伤害性原则,既不能伤及他人,也不能伤害自己。找人聊聊、写日记、跑步、打沙包、到空旷的地方高声地吼叫,求助于心理老师都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要学会有益的比较。

同一个寝室里,家庭经济条件总会有差异。在经济方面,人的常态是喜欢与上比(高比),这出发点是利己,客观上却是害己。“高比”是无止境的,一旦“高比”成为一种稳定的心态,就会永远无法满足,因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嘛。这样就会常常生活在由“高比”带来的不满、委屈之中。同时还会无形之中助长攀比之风,给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同学带来多多少少的压力,由此还可能派生出别的种种问题。

相反学会“低比”,就能感受到真正的“知足常乐”。“低比”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获取快乐的需要。

魏书生关于“善于比”的论述非常经典,这里摘录一段,供大家分享。

比是一门学问。学会比,先明确比的目的。目的正确的比,是为了进步,为了振奋,为了博学,为了勤奋,为了善良,为了真诚,为了勇敢,为了幸福,为了愉快。显然,如果问一个神经正常的人,他都会回答说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比。会不会有人为了落后,为了萎靡,为了愚昧,为了懒惰,为了凶恶,为发虚伪,为了怯懦,为了痛苦,为了悲哀而比呢?精神正常的人是很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的,但私下,人们为了原谅自己的落后、萎靡、愚昧、懒惰、凶恶、虚伪、怯懦……为了给自己这些明知不对的弱点,寻找一些开脱的理由,因而去和更落后、更愚昧的人去比较。这样比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更落后、更愚昧、更痛苦、更悲哀、更懒惰了。

要学会按时就寝。

集体寝室中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寝时讲话。这使我想起当年的大学生活,晚上睡觉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我习惯于九点半前就寝,可同学们喜欢晚睡,结果失眠伴随了我四年,其中的焦虑、苦恼只有我自己知道。后来在师范当班主任时,我班有一个学生因不习惯于寝室生活(主要是熄灯后同学讲话声太吵),晚上睡不好,白天走路就踩棉花一样。当时这位好不容易才考上中专的大龄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诉说了心中的苦恼和身体的危机,并提出退学的要求。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知道该怎么帮她,后来我就干脆让她住到我的寝室,……这样才使这个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可这是不得已的办法,这样做违反了校纪校规。

想想睡不好觉的同学,学会克制自己吧!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这既是遵守校纪校规,更是行善积德。

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同室同学之间相处,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利害问题。经济上吃点小亏,没什么,只要承受得起。多扫次地,多打回水,也不会损失什么。送女儿报到的那一天,和女儿一起帮同学打开水,结果发现六把热水瓶中有两个塞子是破的,尽管女儿的瓶塞本来是不破的,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最破的一个。这并不需要重大的奉献精神,只需一点小小自我牺牲,但却可以预防不愉快的发生。试想要是因为这么一点小事,闹得第一天就就不开心,这值得吗?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各位,由于大家都不是圣人,承受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超限慷慨,不然会给自己带来心理困扰。

不要给同学带来困扰。

有的同学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种种困惑和不快。如有的总是借钱不还,有的随意动用他人的物品,有的不讲个人卫生,有的爱说长道短……。碍于面子,寝室同学不好意思说出口,那就得有“自知之明”。

不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时间久了,既会给他人带来困惑,也会使自己失去朋友。

另外,还想提个醒,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寝室里,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化钱的事,为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请不要忘了选择 AA制。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大学的三(四)年里,能把自己的寝室建设成温馨的寝室,使大学寝室生活成为一生中最难忘记忆。

谨祝和谐快乐健康!

一路追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