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格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工场型学校的废弃和个性化教育的崛起。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支撑"产业社会"的产业主义价值观正
在趋于崩溃,作为19世纪产物的"近代型学校"就是基于产业主义价值观,忠实地顺应产业社会的运行法则,它以造就产业社会的
自觉承担者为目标,以产业社会的批量生产为教育方式。从社会功能这一角度看,这种学校可以说是制造"产业社会人"的加工装
置,其基本特征是非人性化、划一化、规格化,因而又被称为"工场型学校"。我国亦不例外。自"废科举、兴学堂"以来,我国一
直沿袭着这种"工场型学校"的制度。这种学校制度是无法承担起"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崇高使命的。于是富于人性
的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个性化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是物质生产的
生活"。
(2)人文精神、生活世界的回归。
世纪之交,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时代精神。当这种时代精神
具体渗透到教育领域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应当挣脱"唯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
主体意识,确立起"主体教育观"。"主体教育观"最基本的内涵是: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
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的人格特性,它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1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人的主体性,也就是培养人的人格,主体教育观亦即人格教育观。
2、人格教育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
八五课题,我们研究的重心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口号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九五课题我们研究的重心是"优化和提
升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我们的口号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跨入新世纪,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从这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可以看出,我校"人格教育"的理念在逐渐积淀、固化。
3、旧有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理念阻碍了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弊端,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老师按现成的
课程教,老师、学生在课程面前完全无所作为。这种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结构,和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理念,虽对培养学生的认
知能力起过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主要着眼于学生理性发展的教育忽视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即忽视了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精神
现象、精神形式和精神能力(即知情意中的"情"和"意")的发展。
4、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为应对廿一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政府进行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去年,教育部拟定了《国家基础教
育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课程实施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今年六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
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9条明确提到:"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可见改革课程实施和开发校本课程是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深入研究"人格"和"人格教育"的内涵,解决教育理论界对此认识模糊或认识片面的问题。
2、开发新课程,解决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心性发展的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旧有的课程内容固然仍需传承,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也需让未来的社会的主人及时掌握,我们的课程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
步伐;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计划里明确留下了一块供学校自己开发的空间,以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学校亟待开发自己的
课程。
3、更新课程实施与开发观念,解决课程实施与开发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问题。一定时期的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受一定
时期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影响甚至支配,符合那个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定位于学科取向的课程实施与开发,以学科文化知识
作为基点,它源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在高呼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这样的课程的实施与开发无疑是合时宜的。定位于社会取向
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其内容主要源于社会或整个人类的条件状况。这两种取向把什么
都考虑到了,唯一缺少的是"人",无视学生本身的兴趣、需求,因此近年来兴起了学生本位的课程实施与开发。但是,这种课程
实施与开发过于受制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完全健康的,学生本身也是发展状态中的、不完善的个体,
和我们所说的社会化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不是一回事,所以学生本位的课程实施与开发还是没能充分体现教育对"个体的社会
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需求,无法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需要有一种能整合这三种取向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理念。
另外,更新课程实施观念,还有一个解决课程实施单纯忠实取向的问题。传统的课程实施,教师都是按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安
排,讲授该门功课,忠实地按上级或专家的意志操作,这种课程实施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教师和学生
的互动及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实现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格教育在苏醒,课程改革已由启动阶段进入繁荣阶段,越来越多的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课
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于是有关人格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1)普遍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和完善人的各方面素质,而不仅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同时认识到,持不同
的育人标准,就会在课程实施和开发中持不同的价值取向。教育界已普遍认为升学不能与成材划等号,中学课程实施与开发不能
划一地与应试升学考试对上口径。
(2)普遍认识到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2000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里
多次提出要发展学生的人格。如第4页"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形成健全的人格";第9页"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
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第10页"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
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课程就是试图借助"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
实现整体人格的成长。九十年代以来,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如方俊明(著《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高玉祥(著《健全人
格及其塑造》)、许惠英(著《人格教育论》)等人不断呼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3)课程改革是现今世界性的基础教育改革潮流。
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国的教育改革,与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一样,也是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其代表性文献是克林顿政府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课程
改革。我国自上世纪末起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特别是今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
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级各类学校都认识到了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程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
践能力的培养中、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自主性方面的作用。不过,校本的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还普遍
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国家或地方启动这些课程还一波三折。例如法国教育部99年12月6日颁布《关于1999-2000年学年在高中二年
级开展"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即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实验的通知》后,次年3月16日就发生了全国教师大罢工,近80万教
师参加,约占全国中学教师的80%,一直到今年1月这项改革才基本得以推行。再如国内一些经济、教育相对落后地区,还根本未
开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程。
2、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1)联系
①研究领域一致。都限定在"课程"这一范围内,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其他内容虽也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作用,但不在本课
题研究视域内。
②研究对象一致。都是研究课程实施、课程开发及其与学生人格发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
③研究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域发展和终身发展。
(2)区别
①研究的高度不同。以往对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一般只限于人的心性、潜能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未提到"人格发展"的高
度。
②研究的维度不同。传统的人格教育论(包括上文提到的那几位国内教育家对人格教育的论述)普遍把人格理解为人的道德
情操、意志品质等因素,即人的"知、情、意"中的"情"和"意"两个维度,不包括"知",我们的研究注意到了"智力人格",注意到
了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
③研究的范围不同。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多涉及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等,而我们的研究在特定的范围内即重
点中学内。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推动学校扎扎实实搞好整体教育改革。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我们认为,对学校来说课题研究就是生产力。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全方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
改革,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改革的热情,激活学校的人事、后勤等部门的管理机制,使整个学校更加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2、有助于拓展最能适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时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人的天性有多种禀赋和潜能,后天的教育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发展其禀赋和潜
能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这一课题研究将为学生营建一片心性健康发展的家园,构筑一方潜能充分发
挥的天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使教育本质论、目的论更加丰富明晰。人格教育是教育本质由探讨阶级性等问题而转向探讨人的发展的实践回应。不同的
历史时期,对教育应塑造什么样的人材有不同的理解,时代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应该说对教育有个历史高度的认识了,学校应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2、提升人格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及理论品位。人格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时
代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信息化时代的主体教育观念以及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都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
的"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应该是人格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的提升,我们认为以往有些对人格教育
的认识和课程论中的这一派那一式,均因"身在此山中"而没能站到教育哲学的高度。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实现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课程实施与开发,都不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的,总受特定的课程价
值观的支配,必定折射或体现出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价值取向上看,过去一般有三种基本取向,即学科取
向、社会取向、学生取向,这三种取向都有其明显的弱点,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有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替代它。近几年来,课程的
混合取向正在兴起。这种课程的价值取向认为,学校课程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生经验三方面的统一,因为
人的经验本身具有整体性,任何把人的经验的某一部分从整体中人为地隔离出来加以片面强调的做法,都无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事实上,任何课程其价值取向均具有混合的性质,学科取向并不绝然否定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也不否定社会问题在课程中的
价值,只不过认为课程实施与开发的核心,应源于学科,其他两个取向亦然。既然"混合取向"的课程可以将原先的三种取向"混
合",那么我们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就可以再提高一步,将这三种取向有机地"整合"。
2、我校有完成这一重大课题的三大支撑,即经验支撑、实践支撑、管理支撑。经验支撑:八五、九五期间我校出色地完成了
两项省级科研课题即"导学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和学习品质研究"的研究,这两项研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
践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从这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及其操作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支撑:我校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
持"导学式"教学,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它实际上是"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的前身;在开发校本的选修课程、研究
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隐性课程上,我们已在高中部做了不少尝试。96年,我们建设了社会实践基地,97年下
半年,我们开设选修课,98年初,我们开辟固定的社区服务区域,2000年初,我们启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些实践虽不太完善
也较粗糙,却为我们的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管理支撑:为了更好地搞好学校的课题研究,我校教科处专门制订
了"学校课题管理条例",形成了课题管理网络:由校长室直接领导,教科处具体实施,教务处、学生处等中层机构整体联动,各
学科教研室分担研究项目,基本做到人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四、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人格。道德伦理学、法律学、心理学对人格一词的含义有不同理解,"人格"的教育学层面的含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
本质属性,即指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为人资格、人的尊严和人的独立存在的主体地位、稳定性的完整特征和存在状态。它具
有社会性、可塑性、主体性、整体性等特性(参见《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它是相对稳定的整体性心智系统,由人的
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子系统构成,就象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如下图所示。每一个子系统都有一个由初级向高级
发展的过程,就象长、宽、高三个维度各有个由短变长的过程。
2、健全人格。当主体心智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都达到高层次水平,就好比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字均很大,而且发展
比较均衡时,那么,这个长方体很趋近于正方体,且体积较大,这样的人格结构就是健全的人格结构,这种人的人格力量就是大
的。否则就不是健全的人格。
3、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就是指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即以个体的先天禀赋
为基础,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优化其气质性格、培养其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手段来促进个体社
会化的过程。
4、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即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5、相关概念辨析。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们之间并不相悖,也非同一关系。跟素质
教育一样,人格教育也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价值取向,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即"四
有"新人,这实际还是以社会需要作为价值坐标的;而人格教育直接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当然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
此说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并不相悖,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人格教育与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在
于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人格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着眼于主体的认知(
内在潜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情意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支撑性理论:
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四个:
1、马克思关于人和人格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生活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人格
必然会通过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来体现。
2、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哲学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都认为对人性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有利的环境,使人性充分发展,使个体达
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3、现代课程理论。目前对我们这个课题影响较大的理论是美国杜威的"活动中心"、"儿童中心"课程论和"人本主义课程"等试
图实现整体人格成长的理论(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中有些理论思考就是受了它们启发。
4、认知科学理论。格式塔理论不仅能科学地解释学生的学习心理,用来解释我们在课程实施和开发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研究方
法里的"整合"观念也很合适。我们正是在吸纳了格式塔认知理论的精髓的情况下,大胆提出我们的理论假设的。
(三)理论假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校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从"六五"开始到"八五"期末,我校主课题研究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如何更利
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九五"期间,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形成了"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观
和方法论。同时,我们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联结教师教育行为和学生学习品质的中介和纽带是课程。因此,我们
认为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将会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科学界定"健全人格"和"人格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2、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多门校本的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课程。探索出科学实施这些校本课程的操作机
制,有效地实践人格教育的理念。
3、在实施国家规定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时,秉持人格教育的理念,努力实现课程的二度开发,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
统一,实现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研究内容
1、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包括人格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的异同,什么是健全的人
格等问题。
2、人格教育与课程实施(包括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的研究。
①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做到既发展学生的认知,又培养学生的情意的研究。
②课程实施中如何通过师生的互动,即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研究。
③课程实施中如何实现课程的二度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研究。
3、人格教育与课程开发的研究:
①人格教育与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研究(其中包括侧重于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和鉴赏能力的校本美育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情操
品性的校本德育课程以及校本的体育课程等)。
②人格教育与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
③人格教育与开发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研究。
④人格教育与开发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研究。
⑤人格教育与开发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研究。
以上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均要编写出教材和课程实施方案。
4、保障机制研究:人格教育是具有较强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要想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中实
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必然要在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环节上也能体现人格教育的理念,因此我们还要进行保障机制的研
究,着重研究这两块:
①人格教育与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
②人格教育与学校后勤社会化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着眼于人格教育理论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发展规律研究,探讨其趋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
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调查影响中学生特别是重点中学学生人格成长的因素,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研究提
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理论研究的前提下,以理论研究为指导,发动课题组的一线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如校本课程的开发
和实施,及时反馈课程实施情况等。
4、实验研究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有关课程开发和实施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影响的差异性。对个别学生、个别班级作实施课程
后人格成长的比照分析,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揭示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与人格成长的关系。
5、个案研究法。我们课题研究的最大的优势是直接接触鲜活的个体,其中不乏人格健康者,也有人格扭曲者,这给我们提供
了丰富的研究对象,我们将综合运用临床法、产品分析法,探寻人格成长的规律。
(二)研究步骤:
1 、2001年6月,设计、申报本课题,填写《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报、评审书》,完成"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的
初步研究,成立总课题组。负责人:缪建新,陈杰。
2、2001年12月,开题报告。向专家组成员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完成对本课题的初步论证。负责人:缪建
新。
3、2001年9月起,启动"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完成《"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理论思考》,课题组老师开始本课题
操作性研究,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校本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撰写《基于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探索》。负
责人:姚天勇、许建平、陈杰。
4、2003年11月中期论证和中期成果汇报。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省市
专家的中期评估、验收。负责人:姚天勇。
5、2005年11月,结题。撰写各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的终端报告。出版研究论集、召开成果展示现场会,接受省
市专家的评估验收。负责人:缪建新。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果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缪建新校长挂帅的总课题组,由教科处具体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以5名特级教师、7名市级学科带
头人和5名市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牵头的课题组,建立健全课程研究的实施网络。
2、技术保障:在充分激活本校科研骨干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寻求校外的技术力量援助,与省市教科所保持密切的联系
,请他们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同时我们将继续发展与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教科院所的友好合作关系,请求他们
在理论上给予辅导。
3、经费保障:尽管学校正值扩大办学规模、改良硬件建设的关口,经费十分紧张,但学校领导深知教育科研的生产力作用,
坚决把教育科研放在首位,决心斥资全力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实施,保证调查实验、资料搜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论著出
版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预算五年的总研究经费为35万元。
(二)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开发不少于四十门校本的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编写出相应的校本教材。编制出整合知识、社会、学生三种取向的课
程结构。
2、与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相配套的合理有效的课程实施机制和课程管理机制。
3、学校硬件建设的现代化和人事后勤、教学常规管理的最优化,使之成为"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的最佳空间。
4、《人格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开发研究论集》和《重点中学学生人格成长规律调查报告》。
各项研究成果均在2005年11月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