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虚拟的网络社会,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正在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从发展的

角度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人与网络之间的联系势必越来越密切。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今天的孩

童眼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然而,网络社会也不是净土一块。正因如此,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网

络社会,人们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其心情是复杂的,可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

趋完善,昨日还是可怕的技术,将变为今日人人都能轻松自如操作的日常工具,而且在这种便捷的"人--机"系统中,青少年所面

对的将不再是简单的机器,而是一种高智能的、服从人的指令、对人友善的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性情

急躁的孩子也往往能冷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真正感到有了自己的天地,感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在主体控制之下做各

种事情的乐趣。这种令人愉悦的"人--机"系统,能够极大地扩展人的智力、体力和感官能力,缩短时间和空间差距,把人的潜能

发挥到极至,并最终改变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青少年在上网时,所面对的是一个内容复杂、良莠并存的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

旺盛的求知欲往往使他们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

  网络文化的个人文化特征,决定了天性向往自由而现实中没有绝对自由的孩童对网络文化的天然崇拜和"趋之若鹜"。网童很

容易在网上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最佳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如社会道德力量、网络规则文化的约束

等,许许多多的"个体最佳生活方式"就有可能酿成网络文化的乌烟瘴气。网络文化本身没有错。但必须承认网民的道德文化的差

异和因其隐秘性所导致的道德约束的丧失,给网络文化带来了"反道德"的空间。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但这种影响是积的还

是消极的,其发生机制如何,我们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从学

科建设角度讲,它对拓展青少年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如何进行网络教育,更好地发挥网络文

化应有的作用,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鲁洁教授的《网络社会.人.教育》、张义

兵的博士论文《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特别是刘守旗的博士论文《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专门有一章"网络

文化与网童道德发展"对网络文化与网童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究竟如何,其影响

有多大,目前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调查与研究结果,因而有待进一步探讨。广大家长和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意识并注意到网络文化对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控制和减少其消极影响,普遍感到心中无数,

甚至不知如何是好。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势必越来越大,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

的影响问题,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显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1.从理论上探讨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机制等,为学校和家庭

引导青少年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撑。

  2.通过调查,了解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现状,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德育调控策略,能为一般学校所采用。

  (二)研究的内容

  1、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调查研究。

  2、网络文化对起始年级中学生道德品德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3、网络交往对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调查与研究。

  4、中学生上网心理动机的调查与研究。

  三、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

  指导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是道德教育哲学、社会学、文化学、青少年心理学等。

  (二)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重视个案研究法。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制定研究工作方案,确定试验学校和子课题负责人,明确分工。

  2.召开开题会议,研讨并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3.学习有关理论,进行理论探讨。

  (二)实施阶段(2002.10-2004.7)

  1.调计调查问卷,进行网格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研究。

  2.交流阶段成果,研讨有关问题,形成调查报告。

  (三)总结阶段(2004.8-2005.2)

  1.修改各子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总报告。

  2.结题鉴定。

  五、成果形式

  1.论文

  2.调查报告

  3.个案研究报告

  六、课题参研人员

  课题负责人:姚侃

  课题参加人员:

  沈惠祥  高级教师  学生处副主任
 
  陈建云  高级教师  学生处副主任

  陈杰   高级教师  教科处主任

  陈永兵  高级教师  实验中心主任

  邱允莉  高级教师  校人事秘书

  程建国  高级教师

  兰寿军  二级教师  班主任

  钱明华  高级教师  班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