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
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
堂教学是不够的,历史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弥补这一缺憾,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践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
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又指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
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无论从实际教学的需要还是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力求解决四个主要问题:
(1)克服中学历史活动课程设置上的无序状态,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提及的活动内容的具体安排,形成各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
合理设置。
(2)筛选现有中学历史活动课的一般模式,通过实践进行比较取舍,最终形成多样化、多途径、易操作的中学历史活动课基
本模式的建构。
(3)克服学生学习历史偏重于"看"和"听"这一层面,继而向"动手"这一领域发展。鼓励学生制作历史教学模具,编撰历史小
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提高学生能力。
(4)改变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理论研究体系不完整的局面,初步形成背景分析、概念诠释和功效评估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价值和可行性分析
1、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历史活动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第二课堂,看作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在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历
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将活动课看成跟课堂教学并列的基本课程。对于活动课的研究明显少于课
堂教学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活动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河海大学出版社《史学研
究与历史教育》一书对上述观点都有叙述。相对而言,对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具体的实施和开发各种专业刊物上尚未出现。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区分常规课堂教学和活动课程在方式和作用上的不同,使不同课程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有助于学习、领会和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从2008年开始,高考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课题研究,可以提前介入课程
标准的实际操作。
(3)给基层学校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3、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进入21世纪,人类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一个国家的竞
争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的国民素质。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提高国民素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大了探
究性学习比重。本课题适应这一需求,有广阔的前景。
(2)本课题承担单位已有多年历史活动课程研究的经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课题中有八名高级教师,先后发表几十篇有质
量的专业论文。主持人长期担任教科研一线工作。课题得到南通市教研室和南通中学领导的鼎力支持。
三、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界定
(1)中学历史活动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的历史学科活动课。集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体
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能力。
(2)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指中学历史教学中区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活动课程和具体进程安排。
(3)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内涵拟可表述为:在中学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活动课程并适度开发
校本课程,以及对历史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课程的合理安排。
2、支撑性理论
(1) 教育系统理论。把中学历史教育看成一个系统,把常规课堂教学和活动课教学看成两个子系统,两者在传授知识和培
养能力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关系,相辅相成。
(2) 主体教育理论。尊重主体,激活内因,提供时空,优化引导。
(3) 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主体建构,学生自己习得。
(4) 活动教育理论。活动中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3、研究目标
(1)科学界定"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
(2)合理安排初、高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探索出科学实施活动课程的操作机制,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3)注重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过程、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历史
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
4、研究内容(子课题分类)
(1)中学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实施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计划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3)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4)中学历史活动课多种模式的建构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预期成果
1、研究方法
(1)思辩论证法。
(2)调查研究法。
(3)实验比照法。
(4)经验筛选法。
2、研究步骤
(1)第一年度(2001年9月-2002年9月)
设计、申报本课题。填写《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申请议定书》,完成课题组内部的基本工作分配。2002年上半年,完成开课
报告,向专家组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进行本课题的初步论证。负责人:陈康衡、杨志冲。
(2)第二年度(2002年9月-2003年9月)
2002年9月开始,启动"历史活动课程"的课程计划,课题组老师对自定的活动课模式进行操作性研究。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
结合教学实验的成果完成中期成果总结。初一、初二学生办好历史刊物《北极阁》。负责人:杨志冲、陈康衡。
(3)第三年度(2003年9月-2004年9月)
撰写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的终端报告。申报出版研究论集,对外上好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公开课,接受
上级专家的评估验收。负责人:陈康衡、杨志冲。
3、预期成果
(1)推出多种类型的中学历史活动课型,并提供详尽的个案资料。
(2)在南通中学实验楼开辟一间学生制作的实物模具展台,展示甲骨文、竹木简、骨针、筒车等活动课成果。
(3)创办好一份学生历史期刊《北极阁》。
(4)编撰《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研究论集》。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陈康衡(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人)、杨志冲(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人)。
陈建云(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成员)、高学军(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成员)、江谨(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诸
鹃(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成员)、刘云高(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成员)、张健(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许微(中学
高级教师、课题组成员)、范晔(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诸小月(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