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高二(10)袁一鸣(秦培玲老师 点评)
我叫袁一鸣,高三(10)班的一员。一条人生路已颠颠仆仆走过17年,虽有失,但也收获颇多。自认无经天纬地之能,亦没有停机咏絮之才,闲时寥寥几笔,不过小抒郁闷而已。翻上一本书,就着一室阳光,就能安安静静消磨整个午后的光阴。自认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信奉一条最简单的道理,即付出总有回报。 尊重 高二(10)袁一鸣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有一行不朽的名句:我心中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初读时,我为诗人巧妙地调和了人性中两种相对的本质而赞叹不已,细细咀嚼,却更从中品出化为猛虎的萨松清醒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而又心怀尊重。 大部分人将尊重视为一种社会道德,一种必备的素质人格的体现。这种用道德标尺衡量态度的做法,框定了“该尊重”与“不该尊重”的界限,以泛滥的赞扬和掌声为代表,渐渐扭曲了表达尊重的做法。 阮籍,正统眼中叛逆的竖子,他的尊重令卫道士们瞠目。一日他与人下棋,母亲的死讯传来,他却铁青着脸不肯松手,决出胜负后饮酒两斗,吐血不止。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又喝酒又吃肉,完全不顾礼法。此时的阮籍早以因悲伤过度而急剧消瘦,抚着遗体痛哭,吐血数升,几乎死去。随后,他又在母亲的灵堂上敬酒抚琴。在他看来,美酒与音乐才是对操劳一生的母亲最大的尊重和感激。向秀敬重嵇康的才学,赶到洛阳城下,除去高冠儒服,与嵇康一同打铁。谁又说他们不是心怀尊重?喧嚣与鲜花早已脱离崇敬的本质,被戴上冕冠之人心中也仅存盲音。 尊重不仅仅是将目光放远追逐他人,由浮夸到沉静从容也是对自我的升华与尊重。震动了中华五千年文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的黄州。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起哄式的传扬,蓦地转为起哄式的贬损,黄州“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人生的喧闹,对话古迹,尊崇山水。 成熟是对自我的尊重,是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是洗刷了偏激的淡然,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人们在尊重中洗涤灵魂,散发出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辉。 再说东坡。他曾说柳永词只和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他显然自豪于粗犷阳刚,而对阴柔婉约不以为然。东坡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踏碎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悲歌,弱女杀贼,所以才会有稼轩叹灯火阑珊,才会有香君血溅桃花扇。不偏执,不轻视,这也是一种尊重。 尊重不应当成为一种人人趋之若鹜的所谓高贵品质,它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姿态,是真诚的认同并且心有所向。如果面对微小的花朵,激起的是并非泪水的深思,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教师点评:尊重,是一个老话题,但作者却写出了新意,驳斥了社会上大部人人认为的尊重是一种必备的素质人格的体现这个观点,运用阮籍,东坡等人的例子,分析出了尊重应该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姿态,是真诚的认同并且心有所向”这个具有新意的观点。(秦培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