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蓑笠外无余 高三(9)班 韩紫阳(唐步荣老师 点评)
自画像:“紫气东方来”“阳春布德泽”,故为“紫阳”。少有鸿鹄之志,心比天高,然才疏学浅;身有八尺之躯,傲岸特立,却“人比黄花瘦”。孜孜务求,“衣带渐宽终不悔”,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涯蓑笠外无余 高三(9)班 韩紫阳 最是向往苏轼一蓑笠、一壶酒来往雨中的洒脱,那份“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悟点醒无数梦中人。 很多人庸庸碌碌,陷在整日忙乱的状态中,大多都是心有拘囿。因这世上有太多难舍之物,譬如富贵,譬如名利。 仓促疲惫,人生匆急。潮起潮落、风起云涌之中,要做到了不畏人言人笑、不为名利功禄所累自然是困难的,但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哪里还听得见内心的声音?名利是天下人争执的源头,而内心的丰腴却总被人遗忘。面对苦难与欢欣,多少人忘却了自己的本真,又有多少人还在坚守内心的净土呢? 贾平凹曾言:“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只是心灵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于是我们看见,国学大师季羡林劳苦一生却生活清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拒绝为官只愿潜心创作,庄子曳尾于涂化而为蝶不慕名利。真正伟大的人不会执迷于虚华的名利纷争,而是静坐在高山之巅,将自己看得低如尘土。 我无意夸赞贫穷年代,但那时人们虽在坎坷与隐忍重抗争,却仍是欢喜而温暖,相携与共的关怀比之现今真是叫人自惭形秽。如今人们囿于外物,忙碌而又盲目地追求物质市场浮躁的产物,却将古之传承的艰苦朴素、踏实肯干抛在脑后。 争,自然是好的,但争的东西,都有必要吗?尼采试图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轻狂自大,最终却沦为疯子。而史铁生恰恰相反,他不追名逐利,却放低自己,坦言自己也曾动过轻生的以求解脱的念头,也曾游走在坚守与寂灭的边缘,在无意中采撷人生的奥秘,温暖游子的心,而自己,却依然单纯得像个孩子。 庄子曾说:“光而不耀,淡而不漠。”是说人的一生不应违逆自己的本真。 风靡京城的“褚橙”象征了无数艰苦创业的企业家,花甲老人仅仅抱着带动农民致富的理念,不求名利,不求万贯家财,掀起了一阵热潮。相较有些温州企业,靠经营发家,却为了更多的牟利,通过炒钱投机扩大资本,似是钻到钱眼里去了,不免要忧心产业基础是否坚实,生活是否真的如财一般令人欢欣呢? “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人行走在这世上,难免会追求身外之事,但名利、富贵真的值得去抛却内心的丰腴、谦逊、单纯和人性的温暖地本性吗? 在烟重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一经过了,再热烈的也是平常。过清欢的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只因,生涯蓑笠外无余。 点评:本文条理清晰,首先从向往苏轼一蓑笠、一壶酒来往雨中的洒脱引起感想,提出“面对苦难与欢欣,多少人忘却了自己的本真,又有多少人还在坚守内心的净土呢?”的疑问;接着承接疑问从正面季羡林、莫言、庄子的事例进行论证,举例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联系现实,反转论证如今人们囿于外物,盲目地追求物质市场浮躁的产物,将古之传承的艰苦朴素、踏实肯干抛在脑后,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感;再通过尼采和史铁生的对比,提出要保持孩子般纯洁的心灵;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过清欢的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只因,生涯蓑笠外无余”,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论证具有思辨性,不断运用反问激起读者的深思,通过对比让读者明确是非取舍,通过辨证,如“我无意夸赞贫穷年代,但那时人们虽在坎坷与隐忍重抗争,却仍是欢喜而温暖,相携与共的关怀比之现今真是叫人自惭形秽”“争,自然是好的,但争的东西,都有必要吗?”,入微入理,便于读者接受。(唐步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