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迁移生成”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与案例教学模式(周小兵)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9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比较分析·迁移生成”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与案例教学模式

     ——《<史记>选读》教学模式探究

   周小兵

一、内涵阐述

1. 理论依据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是探究性学习的理论,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认为,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以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养成的目的。其特点:一是开放性,主要指学习内容不局限于课堂,可来源于社会与生活,涉及范围广泛;二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三是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自参与社会实践。

2.比较分析

  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运用对比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更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达到知识生成、认知生成的效果。

3.迁移生成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实现知识迁移生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达到知识迁移生成的目标并非易事,夯实基础是实现知识迁移生成的根本前提,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如课文文意的疏通、文章内容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等。学习创设问题新情境是实现知识迁移生成的保证,要求师生精心选择问题情境。情境的设置要有吸引学生兴趣的新颖性,能够实现迁移生成的针对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实现知识迁移生成的飞跃,学生还要具有分析、归纳、综合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操作要领

1.文本研读

要达到“出乎其外”的知识能力生成的教学效果,必先进行“入乎其内”的文本研读,教师在组织《<史记>选读》教学时,需按专题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

《<史记>选读》共8个专题,分别介绍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等。教师根据教材专题的设置,按专题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如《<史记>选读》中介绍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专题,精选《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组织学生研读,要求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刘邦、李广的优缺点,体会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治史精神。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礼贤下士、知错能改,但也有圆滑奸诈、不讲信义的“痞气”。司马迁没有因刘邦是当朝开国皇帝“神话”其帝王形象而隐藏其缺点。李广为家喻户晓的汉代抗击匈奴的一代名将,具有杰出的才干和优秀品质。但《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也没有掩饰其缺点,赋闲在家,霸陵尉因醉酒“呵止广”“不得夜行”,后天子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说明了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

对独立文本的研读需要细致深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是最起码要求,对人物形象、作者褒贬、写作手法、语言等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是“比较分析 迁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

2.比较分析

可打破原教材按专题选材的体系,教者按个人思考将可比较的篇目分析对比,可以是教材内的、可与课外相结合,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可更利于教学。  

(1)需要找准比较点。就教材而言,可设为:作者司马迁与《史记》作品中的人物,《史记》体例与《史记》之前后史书的写法,司马迁治史精神与其他史家治史原则的比较,《史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史记》艺术手法的比较 ,等等。

(2)引导学生多角度比较,较出异同,较得深刻。教材选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结合初中教材中的《陈涉世家》,给学生设置比较点:刘邦、项羽、陈涉同为秦末农民起义中的风云人物,但三人的历史命运不同,探讨原因。学生们讨论分析可从如下角度比较:形势不同。陈涉起义失败因秦王朝力量强大,没有经验可鉴。刘邦、项羽两个月后响应,此时天下已形成反秦之势。志向不同。 “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流露出陈涉改变生存状况的追求,“小福即安”的小农意识决定了陈涉起义走不远;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流露出对始皇的仰慕、对权力渴求的心迹;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自信与霸气,成就其推翻暴秦的历史功绩,但保守的“称霸”追求使其在楚汉之争中失败。性格差异。陈涉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果敢,成为第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邦有远大战略眼光,最终建立汉朝;项羽的自负与霸气,成就他反秦功业,成一代霸王,但终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出身不同。陈涉年轻时为雇农,为彻底的农民无产阶级,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勇气;刘邦为混迹官场的小吏,且年过不惑,为人做事沉稳,有远见,不冲动;项羽名门之后,出身高贵,年轻有才气,被人敬畏。性格的形成与人的出身密不可分。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挖掘出文本的思想内涵,培养思辨能力,形成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 迁移生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辅助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内容,又能跳出教材,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生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创设更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教师可根据文本或专题,补充有关名家经典论述,如研读“不虚美、不隐恶”专题,解读《史记》的实录精神,摘引韩兆琦《史记通论》,可让学生了解名家的观点见解,让学生跳出文本,开阔视野,更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组织主题辩论。如“项羽、刘邦谁是英雄?”学习了《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屈原列传》后,就“生”与“死”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信陵君“应不应该窃符救赵”等。学生阅读感受、见解不同,认识上必然会产生碰撞,有了碰撞更能激发思想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

(3)运用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电影,如《霸王别姬》《孔子》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精选《百家讲坛》《中华成语故事大会》等节目中与《史记》中人物有关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名家的精彩分析点评,加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例展示

《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复习已学文言基础知识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对比阅读   突出重点

  1.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然而我们的骨子里却时时还沸腾着英雄的血脉……读《项羽本纪》:

读“巨鹿解围”,想见其长驱北上,势如破竹的意气风发,每每使人击节称叹;

读“霸王别姬”,想见其挥别美人,仗剑悲歌的英雄气短,每每使人神情凝重;

读“东城快战”,想见其叱咤阵前,神威不减的酣畅淋漓,每每使人忧喜交集;

读“乌江自刎”,想见其不忍偷生,为故人德的男儿血性,每每使人叹息扼腕!

这样的一位英雄怎么就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是他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还是另有原因呢?(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中。)

   2.明确要求

  结合《高祖本纪》《陈涉世家》比较分析三人成败的原因。

   3.立对比点

师生讨论,确立比较角度:

命运不同

原因分析角度:形势不同、志向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

4.比较分析

(1)结合文本,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逐点分析(板书)

命运不同:项羽——  灭秦称霸  自刎乌江

            刘邦——  灭秦灭楚  建立汉朝

            陈涉——  起义反秦  失败被杀

形势不同:项羽灭秦—— 秦国力弱  天下怀楚   楚亡——天下背楚

            刘邦灭秦—— 运气上佳  避秦主力   灭楚——楚失人心

            陈涉失败—— 秦朝强大  实力不济

志向不同:项羽——称霸天下  “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仰慕权力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陈涉——改善生活 “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性格不同:项羽——自信霸气   刚愎自用

            刘邦——深谋远虑   善于纳谏

            陈涉——敢为人先   狭隘自私

出身不同:项羽——楚国贵胄   血统高贵

            刘邦——市井小吏   能屈能伸

            陈涉——贫苦雇农   无所顾虑

(3)集体讨论  总结归纳  

明确:探讨三位历史英雄成败原因,可得出这样的启示:时势造就英雄,志向影响高度, 性格决定命运,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影响志向的确立、性格的形成。

(三)拓本延外  提升认知

1明确要求

   以项羽为例,探讨其成败的原因。

2介绍资料

太史公评价——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

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

刘邦的评价——不能用人

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后人的评价(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兵家用兵、民心向背、气节

毛泽东评价——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

3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迁移生成

以“项羽、刘邦谁是英雄?”为主题,开展主题辩论会。

要求:1.分组安排。以“项羽是英雄”或“刘邦是英雄”为主题,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取4名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辩论。

     2.精心准备。每组辩论选手与组员分工合作,力争辩出风格、辩出水平。

【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比较分析”部分。

四、课例反思

1.教学现状需要更具启发性、思辨性的课堂。

 《<史记>选读》是一盘浓缩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大餐,字字句句无不流露出司马迁代表的民族精神、文人骨气,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展现先祖的精神风貌、个性特征。而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者,有时却是暴殄天物 ,受“应试”的影响而急功近利,只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史记》思想精华的处理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只作浅层次的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而学生对文言文本的兴趣本就不浓,加上教者如此草率处理教材,学生学得痛苦不堪,收获寥寥。

2.“比较分析·迁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是学习《<史记>选读》的有效方法。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比较分析”将单一的个体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将孤立的点连成线、形成面。年轻人的天性都是爱思考、爱探究的,这种方法就是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在碰撞中交融、生成。有思维、有思想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而“迁移生成”则是跳出教材,甚至跳出课堂,运用先进的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手段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其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知识的积累上,更是体现在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上。“比较分析·迁移生成”就是将课内知识之间、课内外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互相融合,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呢?

这种课堂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3.“比较分析·迁移生成”课堂教学模式对教者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者需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钻研精神。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教者如果不能驾驭教材、文本,不关注教育、文化等现状,就不能从繁杂的教材文本中找到可比较分析的材料,也不可能与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的社会资源衔接。同时教者要有钻研精神,研究教材文本,研究各种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特别要有敢突破自我的勇气。

教师教与学生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文言基础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需要加强思辨能力的训练,学会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多层次深入思考、一分为二认识事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