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
《构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实践、探索,使课堂骤添了生机活力。然而理性地反思,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发现许多不解的现象。现象一,煞有介事的研究性学习。没有研究的基础,缺少研究能力的指导,似乎学生都是研究的专家与天才,没有老师的指导就能纵横天下。现象二,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合作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它绝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而不少课堂上可见到的是一些教师不明目的地设置一些看起来热闹、实质上无效或低效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实践,这些所谓的合作并未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并未成为所有合作者的群体行为,其结果也并非是合作的成果。有些问题实际上并不需合作同样能解决,可谓多此一举。更有浅尝辄止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陷入了理解的误区。现象三,贬值的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豪华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公开教学,非熙熙攘攘的多媒体不行,然而是不是每一课都确有必要呢?豪华与效益正相关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不讲效果的“时尚”,只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现象四,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完全是一种正确的人本化的观念,并无错处。然而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自主,丢弃教师的主导地位,那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那他们将会在低水平、低层面徘徊。现象五,过多地要求实践体验。随处可见一些课堂上教师像上科学课一样,任何事都要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推进受阻,课堂教学的时间浪费,收效甚微。那么,人类经验的积累还有何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任何课堂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改掉这一根本。现象六,形式上的开放,实施中的封闭。有的老师有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却无开放的行动实质,“不放心”的顽疾成为难破之壁,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现象七,不关注全体学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或是对能力的培养就满足于蜻蜓点水,只追求课堂教学的顺畅,局限于少数学生(大多是优秀学生)的满意回答,按既定顺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把大部分学生置之事外,这完全有悖于课程改革的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现象,造成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如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课堂教学密度小、效果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迁移能力差等。因此我们期待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意义
1.该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正是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需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3.该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该课题的研究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该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该课题的研究要求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该课题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使有效教学规范、标准,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展开师生交往,在追求规范、标准有效教学和有效课堂的路途上,教师也会成就自己。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科学探究课程目标的保障。只有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最科学的。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教学是要帮助形成学生的智慧或促使学生认知的生长。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其大致特征是:(1)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2)强调知觉思维。采用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3)强调内在动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使学生有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4)强调信息提取。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
4.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有三个基本原理:( 1)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没有信息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个闭合回路。既有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输入到受控部分,也有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探究性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信息输出和控制的一个闭合回路。(2)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统开放即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必要条件;“涨落”指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而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探究性教学设计是具有开放性的,是在破坏这种平衡态的目的下而设计的。 (3)整体原理。探究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整体联系,没有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一个系统作为整体有内部结构和系统的“边界”组成,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整等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E整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的总和∑E联。公式表示为:E整=∑E部+∑E联。
5.教学设计理论。美国学者肯普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它也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和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和拉根认为,所谓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本课题就是期望通过构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教学设计理论,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系统的效率。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系统科学原理、教学设计原理、人本主义理论及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旨在通过对探究教学的研究背景、现状背景及能力评价背景的研究,构建一种教师普遍认可的、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指导探究教学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
1.支撑探究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2.探究教学评价研究现状的研究
3.探究教学案例的分类研究(结合案例分别从评价指标的原则、方法、标准等维度进行研究)
4.探究教学主要环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5.在评价引领下的探究教学实践研究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一方面学习关于科学探究等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形成统一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二是通过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其他研究资料,吸收别人有用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侧重点,从而更好地达成研究目的;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对探究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探究教学评价指标在教学中的适用情况,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期构建实用性、指导性较强的探究教学评价体系,积极地推进与深化新课程的探究教学。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评价指标体系,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研究过程:
申报本课题之前,本课题组已经搜集了关于探究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资料并做了归纳分析,对于高中新课程探究教学的践行情况进行了的调查,并对新课程探究教学中因评价不到位或评价偏颇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结合新课程探究教学的具体案例,以理解探究教学的相关理论为逻辑起点,以探究教学案例的过程记录为突破口,以探究教学的践行为平台,以健全探究教学评价体系为抓手,从而切实推进新课程探究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
(1)建立课题组。
(2)查阅资料、分析教学现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确定课题。
(3)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根据课题内容编写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本阶段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2月)
(1)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评价的现状研究(2013年4月)。
(2)探究教学的组成要素研究(2013年6月)。
(3)优秀的探究教学案例评价研究(2013年12月)。
(4)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13年12月)。
(5)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研究(2014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应用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3.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1)探究教学评价对教学现状影响的研究(2015年6月)。
(2)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15年9月)。
(3)探究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下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2015年10月)。
(4)收集原始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5)结题评估。
(本阶段主要应用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八、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1.积累了一定量的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这对于拓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认识与修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积累了一定量的探究教学的案例。收集整理探究教学案例的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对大量的探究教学案例的观摩、分析、评价等,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各自的课堂教学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提高了研究者的实践能力;
3.形成了一定量的理论分析材料。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对研究过程加以总结、归纳、分析,形成了关于探究的理论认识、探究的案例研究、探究的不同层面的分析等的文字材料。这些成果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思路,也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4.举办了不同级别的探究教学的讲座、公开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大力帮助下,本课题组在省、市、区及学校各个级别开设了多次讲座、多节公开课,用以展示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得到了与会及各位听课老师的认可;
5. 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标题索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