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同伴互相评价学习的能力培养研究》工作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D/2013/02/653)
《语文课堂中同伴互相评价学习的能力培养研究》工作报告
缪爱明
本课题研究计划和任务已经基本实现和完成,现将其整体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报告。
本课题是在课题负责人及课题团队成员大量深入教育教学实践观察、走访、调查研究,在大量查询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形成的。2012年10月进行申报,2013年获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立项;接到立项通知后,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在学校领导的积极组织和号召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精心做了开题工作,并于2014年6月正式开题;在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认真进行了中期工作梳理、总结和反思。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协调统一、深入研究,认真消化专家开题论证意见、及时交流并撰写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研究课展示活动。现将主要研究工作具体报告如下:
一、前期调研,聚焦难点问题
当下学生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意识和能力已经严重的缺失。反观我们的课堂,老师大多能够做到提前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反馈,却对评价学生关注较为欠缺,往往没有提前预设。评价学生预设不多,让学生评价思考更少。学生的回答问题突如其来且常常充满变数,教师评价脱口而出,来不及推敲,用语匆忙、单一、笼统,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也没有全面发挥评价所应具有的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等功能。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是训练意识没有被唤醒,就是课堂实践还没有完全开始。即使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实践和研究方面的力量不足,就是不能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促使学生用口头语言互相评价学习情况的能力培养探究方面,几乎没有现成的书籍、论文等,也没有完善的思路、策略和方法指导。
为此,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深刻认识课堂上创设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学环境之必要性,从实践上灵活把握和正确运用相关的引导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特点与策略;科学建构语文课堂上学生互相评价的有效性衡量指标,并通过学生的集体学习和教师的正常示范,促使学生依据这一指标,有效发挥评价的各类功能。
二、确定课题,明确研究目标
1.通过语文课堂同伴评价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语文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判断、评价、学习、欣赏他人的学习行为方式、方法以及效果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与集体的合作能力(反思集体学习行为的方式、方法以及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评价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档次,从而使每堂课成为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的高效课堂。
2. 通过语文课堂同伴评价研究,促使教师积极有效组织、促进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对话,为学生思维的相撞与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而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不断强化教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意识,确保课堂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力基础,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
3.通过语文课堂同伴评价研究,形成课堂教学评价多元、灵活态势,有效培养学生围绕讨论话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语文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完善交际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借助开题论证,统一成员理性认识
2014年上半年开题论证后,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使与会的每个成员深受启发。会后,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对初定的研究内容再次进行科学划归,对本课题研究价值重新进行认识。大家深刻地意识到:研究的价值:
1.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有利于促使学习的整个过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价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有利于他们倾听别人发言,深入思考,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有利于语文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牢固树立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评价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课堂、作文教学课堂、作业评讲课堂的45分钟的效益。
3.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有利于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本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规律、教学心理学原理、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改进和总结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经验、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论文和专著,形成相对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理论方案,给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也有利于语文界同仁今后对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研究进行不断发展和创新。
四、科学确立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课题组从课堂教学心理入手,充分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探究为学生创设评价契机的教学方案;依据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可行之处,根据研究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实施;借助语文名师教学团队和省级语文课程研究基地,定期开展教研课、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等活动,对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的原则、方法、特点、策略进行规律性提炼;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老师及学生的不同具体意见,不断改善完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路径;形成可操作性的、灵活实用的、有利于同行不断发展创新的一些教学范例及理论性的系列文章。
课题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1.行动研究法。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景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成果。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的环节,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反思、提高,确保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2.案例研究法。广泛搜集个案资料,彻底了解个案现状及发展历程,对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梳理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和改进课堂教学。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课题组结合教育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课堂实验以及整理查阅文件、档案记录等多种研究方法。3.经验总结法。任何一项研究工作,不论是个人或群体去进行,都需要多次反复操作、辛勤劳动才能完成。课题组充分挖掘常规课堂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的课堂用语原则与方法、特征与策略,及时发现典型,在两所四星级学校,利用名师团队的影响力和核心组成员在县级教科部门的行政力,总结推广体会和经验。只有不断总结,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深刻;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得心应手;对实践能力和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才有可能使之变成现实。
五、抓好实施过程,完善研究策略
准备阶段( 2012 年 10月— 2013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起草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对之进行论证;各子课题组组织学习和研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活动深化课题组成员的认识。
实施阶段( 2013 年7月— 2015 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种类的语文课,创设形式多样的、符合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心理的、能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乐于主动进行评价的契机,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确保有一定的阶段成果,以课题组骨干成员研究为引领,通过分期举办各类研讨和推广活动,进行广泛交流,并整理分析,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活动总结、案例分析等。
总结阶段( 2015年11月— 2016年3月)课题总结鉴定阶段。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归因分析,做好现场展示准备,做好现场结题申报工作,完成课题终期研究报告,并出版论文集和专著,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在完善研究策略上,课题组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口语交际教学。一是头脑风暴法,首先引导学生在组内互相问答,把生字难词、文学常识、时代背景等识记性基础知识展示出来。其次可在组际分享交流,如两两小组结合,统一话题,集思广益,进行课文内容、写法、语言欣赏等能力维度的表达性展示。第三轮师生深度研讨,教师提出话题,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话见解。二是综合演绎法,如采用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说评书等等。三是专题展示法,如现场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知识擂台赛等。
2.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不仅依仗于他们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与气氛,而且还要依靠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技巧,我们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设置方式主要有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可根据需要取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结合,为学生评价同伴学习能力提供载体。在研究的过程中,成员具有“前置意识”, 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案,强化它的使用质量和效益。
3.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参与选题、把握论题中心、促使讨论深入、注意控制时间。我们不急于把自己认为最贴切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从内容上、从写法上、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从题目上质疑。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总有一个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过程,教师急躁不得,在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后,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表达见解,抒发感悟。我们不担心教学跟不上进度,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材说到底不过是个例子,例子用多用少没关系,关键的是所选用的例子要让学生痛切感悟,能够举一反三。多次实践后,学生的讨论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达里。经过讨论后, 我们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式总结、提问式总结、归纳式总结、练习式总结、自主性总结,基本上能够做到交错使用。
4.甘于当好学生的配角。首先,我们注意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当示弱,让学生有发现的成功感。很多时候答案其实就在嘴边,但学生就是一时说不出来。这时教者不妨带着疑惑借机疑问,反而会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其次,教者注意适当延迟判断。其实很多课堂模式是有意和无意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上的,过分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展示的是老师的个人教学基本功。这种情况,要扭转过来。第三,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案。在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者的想法与意见等必然要与学生的发生碰撞,由此师生的想法与意见等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甚至需要持续调适。
5.尽可能做出评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者对自身的课堂评价用语原则与方法、特征与策略要了如指掌,并能灵活运用。只有做到规范性、条理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激励性,才能使评价用语充满正能量。课堂评价语应该是心灵明净清澈的交流,是温馨的情感的磁石般的吸引,是深刻的思想互燃般的启悟。我们课题组成员归纳出八种有利于激发同伴相互评价的课堂用语。①赞扬式—“这几点概括得多好啊!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啊!” ②商量式—“跟你商量一下,你刚才回答能不能再完整一些?比如另外的角度再思考两条理由?” ③逗趣式—“这个问题是难了些,如果谁能回答正确,我请他中午到校食堂吃午饭好不好?” ④鼓励式—“你回答的问题很有见解,但如果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整合一下,更好。还可以试一试吗?……谁能帮一帮他?” ⑤诱发式—“如果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能结合人物描写手法、小说环境和故事情节,可能更能准确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谁能综合归纳一下?”⑥追问式— “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应该叫什么手法好?”⑦壮胆式—“她讲得很好,但这是一条探究题,大家还可以各抒己见嘛!说错了没关系。” ⑧ 归纳式—“同学刚才积极发表了意见,都很有道理。我要说的被你们全想到了,我只能把大家的意见归纳一下。”
总之,自2013年开题论证以来,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而实在的研究工作。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起草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广泛搜集个案资料,对现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梳理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结合运用教育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课堂实验以及整理查阅文件、档案记录等多种研究方法,借助区语文名师教学团队和省级语文课程建设基地,定期开展教研课、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等活动,对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的原则、方法、特点、策略进行规律性提炼,不断探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路径;形成可操作性的、灵活实用的、有利于同行不断发展创新的论文和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