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 工作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1/02/392)
《“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 工作报告
徐新民
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批准,《“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于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D/2011/02/392。自2011年开题论证以来,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课题由校长室牵头,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及备课组作为课题研究的承担部门,组织一批有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带头实施。在组织教师学习,实施理论引领、搭建实践平台,剖析典型案例,丰富课堂教改内容,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较为扎实有效。通过组内研讨、专家讲学、公开课、教研课、竞赛课、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评比等形式,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强化和拓展。为把理性的概念化为感性的行动,课题组引领全校教师反复温习,反复实践,使每个研究成员统一步调,以此变成习惯,变成规范,变成特色,变成标志。现把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准备阶段(组织、启动)
课题负责人首先对教研组组长进行培训,使之能够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课题的总体方案,并结合新课程的理论和本校教学实际,粗略确定了本教研组具体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计划,使参与研究的老师对本课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和了解。
“我的课堂”:这是针对当前课堂中教师教学个性湮没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而提出来的特定语,意在强调“我”。它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最终趋向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
我的课堂的研究目的在于,依托我校现有“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研究,力求有效地践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积极调动师生“我的课堂,学教在我”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我的课堂”基本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实施“先学后教、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摸索、总结和完善相关操作性经验,促使师生双方交流合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展其能,共同发展。
根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进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主要着重于引领全校教师对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研究目的的认识。
课题组不定期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集中学习研讨一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能够引领大家把课题研究和平时的教改实践结合起来,认真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撰写经验总结文章。课题组还邀请了南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长丁锦宏教授、如东高级中学副校长曹津源特级教师来校做针对性辅导,他们分别作了《高中教师职业情感与科研能力提升策略》、《课堂教学改革与我的成长之路》、《现代教师亟待优化的教学行为》的报告。
第二时期:以各教研组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为课题研究平台,共同精心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
基本设计流程必须包括:课前预习,初步解决问题;课中讨论,基本解决问题;课中探究,深度解决问题;课后生成,通过迁移训练,学习新法,寻求新见。每位教师每学期执教的教研课的课堂结构基本上具有特色: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在“我”字上见个性;以交往互动为方式,突出学习的互补性,在“实”字上见功力;以问题情境为引领,突出学习的深刻性,在“问”字上见创意;以激发潜能为旨归,突出学习的智慧性,在“悟”字上显智慧。
2.实施阶段(实验、强化)
第一时期:结合校内外开展的优课评选、校际互动、公开教研等活动,组织大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参加研究并展示。
比如:<2011年10月25日>下午,南通市区高二年级全体生物教师在我校举行集体备课活动。首先由我校杨友凤老师和南通市第三中学徐雪梅老师分别在生物选修班、必修班执教了同一个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课后大家对照《2011年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价表》和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我校刘郇老师作了《关于高二选修、必修教学定位的几点思考》的专题讲座,就高二选修与必修的考试性质与特点、课堂教学内容及难度把握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研讨。2011年11月03日,甘肃临夏州教育代表团访问我校,我校各学科教师分别展示了一堂“我的课堂,学教在我”的教学研究课,其“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基本教学流程以及“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给远方的客人们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05月10日,南通市区高中生物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的唐东辉老师获一等奖,并代表市区参加大市的角逐,石娟老师获二等奖。2012年06月20,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西亭中学老师一行10余人来我校教学交流,他们分别听取了我校高一、高二年级语数外6位老师的课堂研究汇报课,然后分组进行交流。交流活动中,两校老师互动密切,探讨热烈,共同对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2012年09月,在我校举行的由南通开发区组织的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优课评比中,我校教师喜获佳绩。其中张慧、王 东、施爱<武三位>老师分别获得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优课评比一等奖,另有5位老师获得二等奖,5位老师获得三等奖。2012年10月26日,上海张江实验中学考察团来校访问,并观摩了我校10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2012年11月14日,戴继华老师赴沭阳如东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执教了杨绛散文《老王》这篇课文,赢得了赞誉。南通市名师导师团导师何广余先生、曹津源先生作了精彩点评。2013年03月29日,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如皋中学教科室主任王学东先生,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如皋市一中教科室主任时鹏寿先生携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十余人应邀来到我校,与我校语文学科的同行在一起,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指导和交流。首先由如皋中学、如皋市一中的三位优秀语文教师和我校的两位年轻语文教师分别上了一堂语文探讨课;然后两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汇聚在一起,进行语文教学及研究方面的深入探讨。特级教<师王学东>先生<和>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时鹏寿>先生在対五堂语文探讨课进行了精当扼要的点评之后,还就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现状、热点等问题发表了自己富有指导性的意见和看法。出席指导交流会的我校名师有陈明华校长、缪爱民主任、戴继华主任,他们都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另外我校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成员也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2013年04月12日,我校“徐新民名师工作室” “戴继华名师工作室” “陈卫东名师工作室”联合通州区刘桥中学开展了一次“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来自以上三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李庆春>老师、<张兵>老师、<杨友凤>老师分别和刘桥中学的<崔磊>老师、<龚晓燕>老师、<王小波>老师就各自的课题进行了同题异构,展示了三组共六节公开课。各名师工作室成员和相关科目老师参加了听课活动。展示课结束后,特邀嘉宾汤希龙老师、高峰老师、黄新老师作了精彩点评,并就同题异构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不完全统计,此类活动在五年的时间中不少于30次。
第二时期:以南通市课改指导意见为基点,以与通州高级中学校际联动为研究活动主要方式,让思想武装课程,让智慧走进课堂。
自2013年底,南通市教育局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定把2014年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对课堂提出三点基本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我校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具体负责,各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首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试点,后来全面推开。学校多次印发《2014年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学习,并在备课组、教研组中讨论。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课堂教学改革的十二字方针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我”的课堂的构建研究》相融合,将具体要求校本化。学校出台了《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天星湖中学基于文化立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简案》,形成了“我”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我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为课堂改革指引航向。2014年名师工作室成员赴南京参加了“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暑期培训活动,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和省教科院的胡金平、吴永军、冯建军、赵凯、傅宏、孙孔懿等专家学者现场所做的针对性专题报告。2104年和2015年暑期全员培训中,学校邀请了省、市教育专家和领导叶水涛、周建忠、金海清、陈杰、丁锦宏、康敏等人分别做了专题讲座。
2014年10月和2015年10月,在经济技术开区社会事业局教研室和通州区教研室的分别组织下,我校与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联合举办了“品质与细节——‘翻转课堂’展示和论坛”活动和“共建共享共同成长——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活动。两次研究课活动,两校20余位教师同课异构,主要学科全员参与,教研组长组织评课。两次论坛活动60余位教师畅谈强化学生展示活动和引领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做法,两校分管校长、部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务处和教科室人员及部分教师代表等百人以上参与。近两年来,凡是南通市兄弟学校开展的大型对外展示课和课改课,我校都积极派员参与,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外出教师回校后,在学科组内进行汇报交流,认真学习新经验新做法。
- 提升阶段(优化、总结)
第一时期:以“星湖学人”论坛活动为抓手,以本课题研究为支撑,力求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教师培训三位一体,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不断增大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率。
论坛活动和暑期培训重在引领大家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当下,一线教师并不是不知道新课程理念,不是不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不是不清楚教师自身发挥教学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的意义;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教师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树立教师绝对权威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在师生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失落、能动性枯竭、创造性阻碍、自主性压抑的情况。为此,我们力求从中找到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探索到“张扬人之为人的主体人格和主体素养”的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和反思内容包括以下10项: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生成机制与培养策略;“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及各自实施策略研究;“我的课堂,学教在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策略研究;“先问后研、先示后范”基本教学策略理论支撑与操作流程研究;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研究;“我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研究;“我的课堂”特质研究;“我的课堂”文化行为研究;“我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研究。其中,围绕《“自学、讨论、探究、生成”环节之间相互关系及各自实施策略》和《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两个专题,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暑假要求全校教师撰写相关研究文章后,每次精选6名教师在当年的9月份开学初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进行全校教师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时期:通过竞赛评比形式,引领教师构建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强化自身的个性教学特征,并作为总结提升研究成果的主要方式。
本课题组超越标签式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争,着眼于师生双方的主体性特征,更多地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和发展,强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协调和统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教学活动的成效好,取决于两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根本的不同莫过于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协同上。在现代意义的教育境界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并把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性。师生均能发展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为此,本课题组后期阶段曾在学校开展过两次课例和模式的评比活动,以期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自身的个性(思想、情感、意志, 情绪等)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融合, 然后升华成教师的教学价值观, 并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已经基本成熟的案例有如下特点:
整体体现了“我的课堂”构建的理论与研究成果。“我的课堂”基本理念为“以生为本,以学为核,以研为舵”。以我校业已成型的“自学、讨论、探究、生成”课堂基本结构剖析和“先学后教、先问后研、先示后范”的基本教学策略实施为平台,课堂呈现四大特征——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在“我”字上见个性;以问题情境为引领,突出学习的深刻性,在“问”字上见创意;以交往互动为方式,突出学习的互补性,在“实”字上见功力;以激发潜能为旨归,突出学习的智慧性,在“悟”字上显智慧。
- 坚持了三个教学个性彰显的原则。一是优化整合原则。这是形成教学个性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教学个性化的重要保证。获得等级奖的模式与案例,撰写者能够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等各种因素, 然后把这些因素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结合, 并进行整合, 形成鲜明个性特色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呈现、作业布置以及课后活动的检测,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②自然生成原则。进行个性化教学,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个性, 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即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的教学个性不是机械生成的,而是在与学生不断碰撞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另外, 再好的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碰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此时应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发挥,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 这样学生创造性的个性才能得到培养, 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③充满激情原则。进行个性化教学, 就是要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 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 才能使他的课堂生机蓬勃, 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反应敏捷, 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因此, 课题组认为,激情原则是教师形成其教学个性的基础原则,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证。
由于本课题是全校性的主干课题,以此为平台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最显著的成果是我校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有利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的深入改革,也有利于教研组和备课组进行教研活动的专业性,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我校目前参加高考人数本二及以上占比为65%,每年均有1-2名教师在省级优课评比中获得大奖,在市级优课评比中有2-5名获得等级奖。每年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100余篇。教师之间形成了以研究课堂教学为荣,以追求高效课堂为本的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学校现有特级教师6名,教授级高级教师5名,南通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