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作文教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6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绘形绘色绘“人物”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够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

【训练文题】以“         的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将之整理归纳

2.在我们所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并分析

课内活动:

活动一:对课前准备进行检查

1.共同回忆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心理活动

2.分组讨论我们所学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描写,说说为什么觉得他(她)能够让你过目不忘?

明确: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二:结合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描写,分析其体现的性格特征,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外貌服饰细节描写。例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2)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以上句(1)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句(2)是留级学生讲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

  2.语言细节描写。例如:

  1)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1)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句(2)属表现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3.动作细节描写。例如: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以上句(1)(2)两句中,“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4.心理细节描写。例如: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5.神态细节描写。例如: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孔乙己深怀科举失败的隐痛,不幸这隐痛又被别人给戳到,他那点可怜的自尊簌簌跌落,这里的神态描写生动细腻的刻画出他内心隐痛被戳到时的痉挛,挣扎。

活动三: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典型特征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2.选用典型细节,生动描绘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

3.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4.刻画人物细节,倾注真挚情感

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素朴的友谊,在他们情感交流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而对于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则可以看出作者对待这二人间不同的态度。

【课堂小结】

1.细致观察,抓住人物典型特征。

2.选用典型细节,生动描绘。

3.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4.刻画人物细节,倾注真挚情感

【佳作欣赏】

张老师的目光(原文)

在我印象中,张老师的目光总是那么柔和,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田。偶尔有几次,他的眼光中会透出责备的神色。

有一个夜晚,因为我的作业中有一个错误的地方,所以张老师让我留下来订正作业。我一到办公室,就看见张老师正拿着我作业本分析错误的原因,还把错误的原因写在了本子旁边。我从老师的眼光中看出了张老师的责备和期望。我慢慢地走到老师的身旁,轻轻地喊了一声:张老师……”张老师这才到注意到我已经来了。他拿着对我说:走,到教室去。我和张老师来到教室,张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给我细心地讲解,再让我重新写了一遍。张老师看后,开心地笑了。我从张老师的目光中知道了仔细审题,不能马虎。

在课堂上,张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是:0.330.33+0.33=?有很多同学都说是0.99,老师却说还有另外一个答案。我仔细看了看题目,然后站起来回答说:1同学们不解,我分析了原因:0.33=1/3  0.330.33+0.33=1。我分析的时候,张老师不住的点头,最后还投给我一个赞许的目光。

张老师的目光让我懂得了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张老师的目光也许会影响我的一生,我永远也忘不了张老师的目光。

升格文——张老师的目光

在我的记忆中,张老师的目光很柔和,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记忆的帷幕缓缓拉开……

那是一个凉爽的夜晚,风温柔地抚摸着人们的面颊,使人觉得惬意极了。而我却觉得背后异常冰凉,冷得有些发颤,手心渗出了冷汗,心里也一阵发毛,耳畔仍回荡着张老师的吩咐:等会儿来我办公室订正作业。平时成绩不错的我,作业也一向认真对待。到办公室,这还是第一次呢!

不知不觉,快到办公室了。那一刻,我多么希望去办公室的路能长一点,再长一点啊!慢慢走进办公室,一进门就看见张老师正拿着我的作业本分析错误原因,并把错误原因写在本子旁边,那专注的神情使人不忍打扰。张老师……”我轻唤了一声。他这才注意到我,我来到他身边,他耐心给我讲解着,又让我重新做一遍。我认真写完每一个过程,转身向他看去。不知何时,他的嘴角开始上扬,弯成了一个漂亮的弧度。或许是灯光的缘故,我看到他的眼眸中闪烁着点点光芒,似是夜空中的星子,承载着满满的欣慰与期待。

在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很多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可张老师一一否决了,他微笑着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说完,目光好像向我这边瞄了一下,我仔细看了看题目,然后站起来说:1同学们不解,我给大家分析了原因,大家恍然大悟。我向张老师看去,他也正看着我,四目相撞,碰出了不少欣喜的火花。他微笑着点了点头,一个大拇指伸向我,并投给了我一个赞许的目光。顿时,一股暖流袭遍全身,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张老师的目光里承载着许多道理:努力过了,总会有收获;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我会带着这些道理,带着他的目光,走向属于我的阳光大道。

点评

原文描写张老师的目光,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因我改正错题后的欣慰,二是为我课上正确发言的欣喜,原文能够这两件事交代完整,思路也比较清晰,但是缺少了对于张老师目光的细节描写。而升格后的文章,小作者对于张老师的目光进行了细化处理,“或许是灯光的缘故,我看到他的眼眸中闪烁着点点光芒,似是夜空中的星子,承载着满满的欣慰与期待”,“我向张老师看去,他也正看着我,四目相撞,碰出了不少欣喜的火花。他微笑着点了点头,一个大拇指伸向我,并投给了我一个赞许的目光”,这些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小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的张老师形象便跃然纸上。

                                                   (教案设计:孙敏)

 

 

抓住特征写“环境”

【教学目标】

     1.结合所学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探讨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训练文题】

《校园一景》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留心生活中有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2.整理书本中出现的写景美文或美段。

课内活动:

活动一:找寻书本中的景物描写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鲁迅《故乡》)

[简评]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垂着。马路上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象烧透的砖窖,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象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车出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在栽地上,永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简评]作者用极细腻的传神的笔触,抓住柳树、马路、尘土、京城、叭儿狗和骡马等物的特征,通过细致描摹,来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和悲惨,极其形象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人力车夫及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不堪的生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选拔,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都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简评]刻划白杨树外貌用两个“笔直”,妙在重复。接下去写树干,写树枝,写颜色,写风采,层次井然,描画全面,突出了白杨的高大形象。这与其说是对白杨的击节赞叹,不如说是对屹立在西北高原上高擎抗日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讴歌。

活动二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活动三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

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空间顺序  如: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时间顺序  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逻辑顺序  如:先整体后局部等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

4.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5.融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三峡》表现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课堂小结】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融情于景。

【佳作欣赏】

花园秋晨

清晨,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偶尔从园里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我不觉向小花园走去。

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所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

花园的四周种满了四季常绿的冬青,翠绿翠绿的,给花园镶上了一道绿边,又恰似给花园扎上了一条绿色绸缎的蝴蝶结。绿得嫩,绿得翠,绿得浓……好似一条绿色的小河,潺潺流淌。

在花园的南面,种着好多黄扬。那是绿色的瓜子黄杨。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像瓜子的黄扬。也正是因为这个,人们常常把它和冬青混为一体。经过园丁的精心修剪,这些黄杨显得十分美观、整齐,有球形的,也有圆锥形的。

在花园的东边,放着四盆睡莲。那是几个褐色的大瓷缸,缸壁上雕刻着龙凤呈祥、翩翩浮莲的精美图案。缸里盛着一坛明净如镜的清水,一朵朵嫩绿色的睡莲轻盈而又悠然地漂浮在水面上,很是可爱!瞧,那些莲叶既像小孩张开的手掌,娇滴滴的;又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静静地躺着。这时,一条红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摇摆着尾巴,向水面游来;与此同时,顺着莲叶,一颗晶莹的露珠刚巧落在了水面上,圆一圈一圈地扩展开去,好看极了。这可惊动了小金鱼,它扭转身子,头也不回地向水深处游去了……

在花园的西边儿,种着数十颗柏树。它苍劲的躯干和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忽然,在一片浓绿之中,一大片常春藤闯入我的眼帘。那枝条细长而柔软,攀附着花架爬得高高的。虽已是秋天了,它的叶子却茂密地遮住了花园的一角,保护着它下面的花和草。

花园的正中是一块小草坪。草坪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花坛,花坛的四周摆着两排月季。月季开得真旺,淡红的花瓣随风微微颤动,好像每片花瓣都各有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看见了一株黄色月季。听爸爸说过,黄色月季是非常名贵的。俗语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一见,果然不假,那嫩黄色的花瓣,沐浴着阳光,闪耀着象牙般的光泽,在绿叶花丛中,亭亭玉立,高傲地昂着头,似乎不屑光顾别人一眼。

                                                       (教案设计:奚海萍)

 

 

底蕴深厚写“人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记录下游历园林、文化遗产等时的所见所闻;

2.引导学生感悟人文景观的内涵,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生的品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文章得到升格。

【训练文题】

参考题目:

1.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那就拿起你的笔,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吧!

无论你生长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无论是塞北草原还是江南水乡,是高原牧场还是海滨渔村,是边陲小镇还是深山村落,看到祖国古老文明的印记。你家乡的一口井也许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一座桥也许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棵树也许就有一首动人的歌谣。去查阅地方志,去访问老人,去实地游历考察,然后每人写一篇作文,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不妨都贴在班上的墙报栏里,互相观摩切磋。然后整理成《家乡风物志》,交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开放旅游资源的参考。

作文题:《家乡风景独好》
2.
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体裁不限、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安排一次人文景点的游览。比如:啬园、狼山、南通博物院、水绘园、周庄、长城。如果近期没有时间,至少也要回味一次曾经的游览。

2捕捉信息,梳理素材。无论你是有所准备地去游览,还是回想曾经的旅游,你都要注意捕捉这些信息:你游览的景点有哪些值得你回味的东西,有哪些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碑文楹联……这些,都是你写作中的“源头活水”。

课内活动:

活动一:再读课内美文《画山绣水》

(课文见语文课本)

活动二:自由发言。阅读这样的一篇美文,什么打动了你?

教师补充:除了山水的自然景观,美丽的神话传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令人感动。

活动三:小组讨论:什么是人文景观?

提示: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活动四:如何写好这类作文?阅读余秋雨的《狼山脚下》讨论交流。

狼山脚下

余秋雨

狼山在南通市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的名字去的。

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中贾政要贾宝玉和 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锺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并,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

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界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狼山才100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垠平川,东边远处是迷朦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里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下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游玩狼山不消很多时间,我倒是在山脚下盘桓长久。那里有一些文人的遗迹,使小小的狼山加重了分量,使万里长江在入海前再发一声浩叹。

狼山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那天,随着稀疏的几个游人,信步漫走,突然看到一座冷僻的坟,墓碑上赫然刻着五字:骆宾王。历史名人的墓见过不少,但一见他的墓,我不由大吃一惊。

略知唐代文事的人都能理解我的吃惊。骆宾王的归宿,历来是一个玄秘的谜。武则天统治时期,这位据说早在幼年就能赋诗的文学天才投笔从戎,帮助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写过一篇著名的《讨武曌檄》,雄文劲采,痛快淋漓。连武则天读了,也惊叹不已。徐敬业终于失败,骆宾王便不知去向。有人说他已经被杀,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都没有确实凭据。他像一颗瞬息即逝的彗星,引得人们长久地关注着他的去路。怎么,猜测了1000多年,他竟躲在这里?

对于骆宾王的归宿,我倾向于做和尚一说。当然拿不出考证材料,全是被早年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感染的。

这个故事说,在骆宾王事败失踪后的许多年,一天,一位叫来之间的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夜间,他就借宿在灵隐寺里。宋之问看着月色下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他再三,吟出了这样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下面呢?他一时滞塞,怎么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阈间徘徊,不断地重复着这两句,不知不觉间步进了一个禅堂。

突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从耳边响起:这位少年,深夜不眠,还在作诗?宋之间连忙抬头,只见一位须眉皜齿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长明灯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

宋之问心想僧侣中不乏诗中高手,便把已作的两句读给他听,并说自己正诗思枯塞。老憎听罢,立即嘡声说道:何不接这样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着实一惊,这是多好的诗句啊,远远高出于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赶紧谢别,后面的诗句也就源源而来。他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们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落花更发,冰轻叶未凋。风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桥。

方家一眼就可看出,这是一首平庸之作,总体诗格不高,宋之问毕竟只是一个小诗人。但是,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确实器宇不凡,在全诗中很觉触目。

宋之问第二天醒来,想起昨夜遭遇,似梦似真。赶到禅堂一看,早已空寂无人。找到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巴尚,死缠死磨地问了半天,小和尚才把嘴凑到他的耳朵边轻声告诉他:这就是骆宾王!今天一早,他又到别处云游去了。

这个故事很能使得后代文人神迷心醉。这位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文学天才躲进了禅堂,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漫长的岁月,直至须发俱白。但是,艺术的天分并未因此而圆寂,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政事、兵刀、讨伐、败灭阻遏了他的创造,只落得这位名播九州岛的巨子隐名埋姓、东奔西藏。中国文学史在战乱中断了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更有魅力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可怀疑。宋之问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位大诗人。如果是这样,那末,故事中的骆宾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天才的共名

但是,我们仍然不妨设想,骆宾王自觉那夜因一时莽撞漏了嘴。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年老体衰走不得远路了,行行止止,最后选中了长江和狼山,静静地在那里终结了波涌浪卷的一生。我相信,文学大师临江而立时所产生的文思是极其灿烂的,但他不愿再像那天晚上随口吐露,只留下让人疑惑的一座孤坟。坟近长江入海处,这或许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种凝聚,一种表征。

据《通州志》记载,骆宾王的墓确实在这里,只不过与现在的坟地还有一点距离。240多年前,人们在一个叫黄泥口的地方发现一坏浸水的黄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残损的唐骆二字,证之《通州志》,判定这便是文学大师的丧葬之地。于是稍作迁移,让它近傍狼山,以便游观凭吊。

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有著名的两句: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他当然不是在预言自己,但是这两句又颇近预言,借了来,很可描述中国文人的神秘命运。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春中状元是1894年,离1905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10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结长江的狼山。

中国科举,是历代知识分子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脉长流。中国文人生命史上的升沉荣辱,大多与它相关。一切精明的封建统治者对这项制度都十分重视。《唐摭言》记,唐太宗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级行而出,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期望,就是通过科举的桥梁抵达帝王的彀中骆宾王所 讨伐的武则天也很看重科举,还亲自在洛城殿考试举人。科举制度实在是中国封建统治结构中一个极高明的部位,它如此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又如此精巧地把社会竞争欲挑逗起来,纳入封建政治机制。时间一长,它也就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科举人格,在中国文人心底代代遗传。可以设想,要是骆宾工讨伐武则天成功了,只要新的帝王不废弃科举,中国文人的群体性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观。

这事情,拖拖拉拉千余年,直到张謇才临近了结。张謇中状元时41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道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瞭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我们记得,如果那个故事成立,千年前的骆宾王随口吐出过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诗句;如果是宋之问自己写的,或者是别的诗人帮着写的,也同样可以证明中国古代文人对大海的依稀企盼。这番千古幽情,现在要由张骞来实现了。他正站在狼山山顶,山顶上,有一幅石刻对联: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

于是,他下得山来,着手办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又办师范、职业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场、医院、气象台,把狼山脚下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这一宏伟实验的种种遗址。

一个状元,风风火火地办成了这一大串事,这实在是中国历史的Paradox——我只能动用这个很难翻译的英语词汇了,义近反论悻论、佯谬吧。其实,骆宾王身上也有明显的Paradox的,出现在他的文事与政举之间;不同的是,张謇Paradox受到了大时代的许诺,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昭示: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

张謇的事业未能彻底成功。他的力量不大,登高一呼未必山鸣谷应;他的眼光有限,举目四顾也不能穷尽埃阔天空。他还是被近代中国的政治风波、经济旋涡所淹没,狼山脚下的文明局面,未能大幅度向四周伸拓。但是,他总的来说还应该算是成功者,他的墓地宽大而堂皇,树影茂密,花卉绚丽,真会让一抔黄土之下的骆宾王羡煞。

不管怎样,长江经过狼山,该入海了。

狼山离入海口还有一点距离,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上海,比张春经营的南通更走向现代,更逼近大海。在上海,现代中国文人的命运才会受到更严峻的选择和考验。

如果有谁气吐万汇,要跨时代地写一部中国文人代代更替的史诗,那么我想,这部史诗比较合适的终结地应该是上海。那里,每天出现着《子夜》式的风化,处处可闻张爱玲式的惋叹。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终于在街市间消亡。

汽笛声声,海船来了又去了,来去都是满载。狼山脚下的江流,也随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

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

明确:多了解一下,再问下老人们有没有什么传说,用心去表达。

1.了解历史、故事

人文景观,区别于自然形成的风景,乃是由人建造而成的景观。与自然风景不同的是,除了视觉上的美之外,它还有着自己的用途,当然,也会有自己的历史,或是故事——毫无疑问,这些附带的属性,才是写好一篇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作文的核心。 

2.区分写作重点

当我们写到某处人文景观时,首先需要区分的是,这是一处风景名胜、地标建筑,抑或仅是一处随处可见、普普通通的角落。这二者,在写作技巧上虽有交叉,但侧重点却有很大不同。 

风景名胜或地标建筑,写作的侧重点,通常都应当放在这一景观本身的“历史”上——写这样的主题的方便之处在于,“历史”往往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故事”,我们不必再搜肠刮肚去寻找值得一写的内容;但难点在于,写这样的文章,需要作者肚子里有些“墨水”,对所写对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积累,这是硬功夫,是任何技巧也无法弥补的。 

 3.借景抒情、言之有物

如果你在一开始就不准备将作文写成一篇游记,那么环境描写,就不应当成为文章的主体。你花费最多笔墨的地方,应当是由景观引出的情、物和事。 

 在此,我们要首先要知道空泛的“抒情”是小作者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提倡的是,“借景抒情,也当言之有物”。“感情”是一种非常私人的东西,它应当是和别人不同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借景抒情”,抒发的应当是对于作者来说,景物带来的独特的私人情感——这应当是建立在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上的。这样才算是言之有物。反之,如果你所抒发的感情“没有故事”、“没什么特别”、“人人都体会得到”,那这样的抒情就失败了。 

【课堂小结】

如何写好这类作文?

1、了解历史、故事

2、区分写作重点

3、借景抒情、言之有物

【佳作欣赏】

游故宫有感

谁如果锁住茫茫大海千百年的惊涛骇浪,使之像甜睡的婴儿一样悄无声息,那么这古老又沉静的故宫则是当之无愧了。在故宫里,语言是静寂的,流水是凝滞的,人类不朽的灵性之光被那条象框框的宫规束缚得紧紧的,就如孙悟空被那紧箍咒控制着,不得自由。  

立在历史的这头,窥探千年前秋窗外的凄风苦雨,帘帏里的孤灯清泪。谁知道那是谁?只是一张写意的脸,两行清秀的泪,眼里“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哀怨,眉间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惆怅。   

飞扬尘土,你曾把多少故事埋藏?风蚀的老墙,你曾把多少灵魂遗忘?可是,仍然有人透过飞扬的尘土,穿过风蚀的老墙,感受千年前帐帏里那两束幽怨的目光。但是很快,那双眼睛消失了,千年前的一声叹息,悄然滑入谁的梦乡?千年前的一串音符,跳荡在谁心上?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我们徘徊在千百条道路的交叉点上。多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亦以叩问回答我:这里,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室;这里,辩护与反驳形影不离;这里,猜忌与坚信,诡异和离奇如影随形。 

然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它失掉了往日青春艳丽的容颜,取而代之的是破败和衰老。尽管如此,它仍静静地伫立着,接受雷电的挑战和风雨的洗礼。数百年后,它忧伤地抬起脸,但以庄严的姿态迎来如织的游人;千年之后,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站在刻印着千百年历史沧桑的青石板上,揣摩着千年前的闺帏心情,身边的繁华宽广,也曾是她孤独的坟场。 

抚摸古老的汉白玉石栏,我感觉到了故宫的寂寞单调,乏味构成了它生活的苍白,萧然变成了它生命的旋律。我无法诠释出它生命的密码。但我驻足之时,面对沉默的故宫的时候,我却总能感受到咱生命的冲动,力量的翻滚。可是匆匆而过的人们啊,你们可曾细细品过?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面对黄昏的故宫,故作轻松地莞而一笑,说声:“祝你好运!”身后,只留下一条长长的身影,任它在风中流泪!

【点评】

作者在本文中以典型的景观,完整的结构,精练老到的语言,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对历史风物独到的见解:框框的宫规、幽怨的目光、破败与衰老……然而作者并不沉溺与悲伤与感慨中,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冲动,力量的翻滚……小作者没有拘囿于一般的赞扬歌颂,大胆的写出了对待历史景观的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索。

                                                   (教案设计:顾石娟)

 

留心生活来“咏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

 2.学会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能熟练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训练文题】

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等等,事物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具体事物,以我眼里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语言生动,内容具体,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说什么是“物”?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物,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

活动二: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初中阶段所学过的写物文章。

明确:《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国宝大熊猫》、《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海燕》、《柳叶儿》等。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们写物,既可以说明、描写事物,还可以借助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物呢?请同学们结合着学过的文章来谈谈。

明确:

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摹写意象,托物寄意。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

2)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和谐统一,要使衔接巧妙自然。

三、寻找共性,以物喻人。我们既可以单纯说明物、描写物,还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写物也是在写人,以物喻人,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

四、巧设线索,以物忆事。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往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面;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总之,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五、蕴藏深意,由物及理。这里的即哲理,它是思想的大锤,在它的重击下,平凡事物将迸出耀眼的火花。如果能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深掘其内涵,提示其饱含的人生哲理,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之心动,而拍案叫绝,岂不是一件美事?但要达到这一效果,也并非易事。首先要为揭示哲理作铺垫,要在前文的描摹事物、以物忆事中多作渲染,为揭示哲理作好铺垫,使水到渠成。其次,所阐释的要么新要么深,这样才能有吸引力,有震憾力。再次,哲理的表达要灵活,可以以题记的形式反映,可以蕴含在描写的寓言、童话中,也可以在边描边叙中以一两句妙语点出,还可以在描写叙事后集中用一两段阐释等等。

【课堂小结】

写物的常用方法;

①客观说明法:即用列数据、下定义、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对事物的结构、布局、用处、性能等进行准确、客观的介绍。

②描摹状物法:即用语言文字来描摹的形状、大少、颜色、特征等,使之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③托物言志法:即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某一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④虚实结合法:即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点的抽象事物,让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⑤寄托寓意法:即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状物的写作要点:

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我们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它的特征,写出它的独特之处。

②安排材料,井然有序。状物作文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可以按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部分等顺序,使内容条理分明。

③融情于物,写出新意。指思想感情。新意就是要求在文章中流露出新鲜活泼、引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情。融情于物,状物寄情,就可以把主题开掘得深一些、新一些。

”“结合,寓。把结合起来,在写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政治、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教益。

【佳作欣赏】

我眼里的那棵木棉树啊

春,静静地来了。教室外那棵木棉树上的花苞,也已被春风吹开了,灿烂而辉煌。

木棉树高且直,树冠像宝塔般一层层散开。枝上,是热烈火红的花、深绿外壳包裹着的花苞和尚未落下的青黄色残叶。花和花苞挂满了枝桠,压弯了树枝,那么夺目,那么热烈,枝上如同着了火一般。看着看着,那火似乎渗透了我的眼睛,弥漫到了我的心里,燃烧着我的思想。奇怪,平日里觉得那样恶俗的色彩,如今却不觉腻,只觉心中似乎吹过了一阵暖流,耳朵里听到了气血翻腾的声音。

我走到树下,用手去抚摸着树干,那一刹间,我确信我的手感受到了那凹凸不平的树皮后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这和我的心跳、血管中血液的流淌、跳动的脉搏是一样的、一体的。我忽然有种抱住它的冲动,想把脸轻贴在那布满刺的树干上,双手环绕着它,静静聆听它的心跳与话语。让我的头发生长成树冠,身躯变为枝干吧,让那青黄的汁液流进我的血管,让我鲜红的血液涌进它高大的躯体吧。

正当我望着树出神,迅速跌落的一朵木棉花让我霎那间回过神来。我轻轻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将它拾起来,用手指轻拂花瓣,毛茸茸的,如同一只小鼠的皮肤。它为什么要这样将自己摔到草间、地上?为什么不在风中萎缩着最后一片花瓣,最终香消玉陨在枝头呢?它宁愿轰轰烈烈地零落成泥,也不愿苟且偷生,这大概就是“英雄”的本色吧(木棉花又称英雄花)

木棉有一层坚硬的、带刺的皮,然而,人们在害怕的同时,又有几人知晓那其中也是柔软的肌体和细腻的汁液?它那坚硬的刺只是一种保护,甚至是伪装,只为了掩盖它那颗多情的心。

啊!那棵高高的木棉树啊!

【点评】

好的文章可以给人阅读的美感,本文即是如此。像一架摄像机,从远到近,到特写,让我们一步一步随着作者的笔触亲近木棉;又似一位魔法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把那株木棉树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文章的最后,作者赋予了木棉树独特的情感体验,温润的语言让人仿佛一伸手,就可以碰触木棉那“坚硬的外壳”,然后触摸到它“温柔的心”。

                                                  (教案设计:陆淑颖)

 

 

细微之处见“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从课本中找寻典型的细节描写,了解它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做到于细微处见亲情;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鲜活人物,使文章增添色彩。

【训练文题】

《黑板上的记忆》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诗悟情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1:诗中哪句描写母亲的动作?(临行密密缝)

    问题2:诗中哪句描写母亲的心理?(意恐迟迟归。) 

    问题3:仔细看图,进行想象,用几句话描写母亲为儿子缝衣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活动。(提示:抓住母亲动作、神态与心理的细节,加以适当想象,揣摩母亲为游子缝衣时的心理,表现浓浓的母爱。)要求同桌可相互讨论。 

明确:母爱情深——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咂了咂,又用指尖轻轻一撮。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捏着针,眯着眼睛,凑到油灯前,就着油灯的亮光,颤抖着将针线穿来引去。那密密缝织在一起的是母亲对游子的浓浓牵挂。母亲的眉头紧锁,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孩子将要远行,可这寒衣还未缝完,也不知道他这一去几时回还。这样想着,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一滴泪落在赶制的冬衣上,母亲赶紧拭干了泪,抬头深情地望一眼身边苦读的孩子。 

小结:我们用笔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慈母对孩子真挚的爱。大家捕捉到了能表现慈母情的细节,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情感,表现了母爱的主题。

活动二:文本探寻

(一)何为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二)从九上课本中找寻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例子。

    1.环境描写

1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鲁迅《故乡》)

这一细节勾画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凄凉的心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巨大变化,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2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a和句b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句a较明快,表现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b较灰暗,显示了他们满怀失望与沮丧的心情。

 2.肖像描写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描写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外貌刻画出她的可怜与可悲之相。

3.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心理“不安”,神态“苍白”,动作“走”、“瞪着眼看”,均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的心理,他非常害怕那个又穷又脏又老的水手就是自己的弟弟于勒。

(2)他站住了 ,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里的神态、心理、语言描写,深刻揭示了闰土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有久别重逢的欢喜,有经历磨难的悲凉,介于不同地位的封建思想的恭敬。

(三)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仔细观察,捕捉生活典型、独特、真实的细节。

    2.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的细节精心刻画。

    3.进行环境烘托。

活动三:如何把细节写生动呢?

方法一: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原句: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改句: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的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问:文章片段采用哪些修辞方法?体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比喻、排比、拟人等,文章用充满温暖色调刻画母爱的温柔之美。

方法二:细化动作,体验过程  

原句: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改句: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的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什么,我知道那是在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问:文章用哪些细化动作,刻画母亲对我的呵护? 

明确:抚摸、抚上、漫上、按摩、滑到等,细化生动形象,具体感人,演绎出浓浓的爱意。 

方法三:变换角度,拓展层次 

原句: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改句: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副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问:文章拓展了哪些层次? 

明确:用“一会儿„„一会儿”与“襁褓中的婴儿、月季花、五彩画”,意象都是美的化身,美的依托,美的绽放,突现“我”在母亲眼中的美得可人,美的怜爱。 

方法四: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原句: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改句: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祥;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问:文章类比联想中,蕴含着母爱几种的内涵? 

明确:祝福、安祥、珍爱,从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来诠释母爱的伟大。

小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的氛围中。你的身边一定不乏感人的细节。当你亲人来校看你时,当你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时,请你要仔细观察,把生动感人的细节写下来,感受亲情的可贵。让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做生活有心人。 

细节关注点: 

    1.抓住动情点,以小见大;

2.描写细微处,表现人物;

3.选择身边事,抒发真情。

课堂小结

    1.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2.准确用词,串联情境细节;

    3.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4.想像联想,生成魅力细节。

佳作欣赏

 

黑板上的记忆

中考考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题记

古语早有云,教师似蚕、似蜡炬,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只为在我们的未来道路上多一缎华丽的锦皋,少一片阴沉的黑暗。但我始终都无法感受到老师对我们的爱,他们有时批评我,有时对我要求很高,我迟到了还罚我站,但就在那天,我的看法彻底地改变了,那天,老师给了我们一黑板歪斜的字,一黑板的记忆,一黑板沉甸甸的爱……

初三期中考试前,凌厉的寒风如刀般彻骨入髓,有"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感觉,冷风渗入头脑,把我从半醒半睡的状态下激醒。我们一边打哆嗦一边等着早课的来临。

不一会儿,教室的门缓缓地打开了,语文王老师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王老师怎么了?""咦?"

不断有同学脸上都浮现出惊疑的表情,王老师和平时不一样了,脸上经常洋溢着的红光被惨淡的白色取代,脚步虚浮,好像随时都会摔倒似地,还带了一个银色的保温杯,毋庸置疑,王老师病得很重。她坐在讲台前,顶着沙哑的喉咙说:"今天,我们上……咳,第二十课,翻开书……"那一个个的汉字就像是被用力推出来的一样,虽然很轻,但是却能听见。心疼夹杂着一股凉意直袭我们的心头。老师开始在黑板上写字了,老师慢慢站起来,左手撑着桌子,右手开始在黑板上无力地跳跃、滑动,一个个如老妪般缺少气力的字渐渐浮现在黑板上,她一向清秀的字荡然无存了,老师为了让我们能看清楚,写得更用力了一点,左手在桌子上不停地颤抖。此时,我心底貌似有什么东西涌上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点……像母爱的感觉……

下课了,老师用模糊的口音对我们说:"祝大家……考个好成绩,同学们再见……"之后老师就踱步出了教室。

教室里依旧是鸦雀无声,看着那一黑板歪斜却可分辨的字,我们无语凝咽,老师走了,却留下了这一黑板的字,迟迟地,没人起身像平常一样去擦黑板,都静静地坐着,它们象征的不是别的,而是那沉甸甸的教师之爱啊!这一黑板的字,虽然能擦掉,但这黑板上的记忆,会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永世难以抹去!

考场上,我们个个奋笔疾书,我们的动力不是别的,只是因为那黑板上的记忆,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们,它比和煦的阳光还要温暖数十倍!

 

【点评】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的考场佳作,细节描写细腻传情。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交代天气的恶劣,为下文老师生病埋下伏笔。老师生病但仍坚持授课的细节描写最为精彩,通过对生病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腻刻画,塑造了一个老妪形象,但实际塑造了一个爱生如子的伟大老师形象。文章还特别呈现了“我”的心理描写,面对老师沉甸甸的教师之爱,“我”深受触动,并将爱意转化为动力,奋笔疾书,努力冲刺。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末深化主题,升华了情感。

                                                      (教案设计:陈晓霞)

 

 

点面结合描“场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在课上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训练文题】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个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回忆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些场景,可从多个生活场景中选择,例如,学校、家里、菜市场、旅游的途中等等。

课内活动:

活动一:范例感知

再读课内沈从文的《端午日》(课文见语文书)

 提问:这篇文章描写的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为深刻?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场景的?

教师补充:

沈从文的这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端午日这天,人们赛龙舟和赶鸭子的场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上,至于赶鸭子的情况,则在此以后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在场景描写中,尤其注重人的活动,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还不忘对周遭环境的描写,尽管这篇文章的场景不止一处,但作者精心构思,将三个场景处理得十分巧妙。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会有场面出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块儿赶集逛街,甚至我们的课堂课间都在演绎着数不清的故事,回放着精彩的场面,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再现事件风采呢?请看下面的片段。

活动二:阅读品味,感知写法

下面是一个同学去音乐厅听演奏会后写的一篇作文中的场面描写: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用打击乐器合奏,每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们也被带动起来了,和着节拍拍手,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思考:

1)这个同学的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绘了演奏会精彩场景的?

3)以上片段其实是小作者的修改稿,他的原稿是这样的: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可丰富了。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 想一想,后来小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呢?原稿和修改稿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4)阅读品味之后,你能提炼总结几点场面描写的要求和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分组展示。

活动三:归纳总结

明确:

一、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二、有景有人,点面结合——两个“基本点”。

 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 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 写作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又要选好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同学们在看电影或电视(包括风光纪录片)时,一定会看到摄影师不仅运用全景(远景)镜头反映大场面的画面,也常结合使用特写(近景)镜头反映局部个别的画面。这里的“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详细描写,突出重点。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三、多种手法,浓郁气氛。

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侧面烘托(口技课文里的侧面描写是典范)

【课堂小结】

1.围绕文章主旨,突出中心

2.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3.多种手法,浓郁气氛

【佳作欣赏】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是一条热闹的商贸街。

每天早晨,我闻着“鸡蛋大饼”的淡淡清香,听着炸油条的“砰砰”作响,穿过买早餐、吃早餐的熙熙攘攘,快步走向校园。然而,那一天,那幅极不和谐的画面绊住了我的脚步,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老头,肤色黑得像山顶洞人,身上居然披着一件破旧的大棉袄,穿着好久没有洗过的很短的裤子,脚上拖着一双露脚趾的破布鞋,背上背着两个黑乎乎的包袱,他被压得像一张没有弹性的弓……大家围在他的四周,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指手画脚;有的捂着鼻子快步走开;还有的像躲避瘟疫似的,闪得远远的;也有人流露出一丝同情和怜悯,却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老人走到一个馒头摊儿前,直愣愣地瞅着雪白的馒头,喉头动了动,他应该是饿了吧?只见他哆哆嗦嗦地拿出了一个皱皱巴巴的钱包,伸手在里面摸索了一阵,掏出来一张纸币——五角钱!他把口袋翻出来,里面却空空如也……无奈,他在摊儿前徘徊着,徘徊着,眼睛始终紧盯着那一个个雪白的馒头!馒头摊主用眼角的余光扫了老人一眼,便瞥向别处去了,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继续着他的生意。

这幅画面狠狠拽着我的心弦,很疼。我呆愣了几秒后,悄悄走上前去,掏出口袋里的五元钱,攥在手心,想要替老人买下馒头。然而,这时众人的目光忽然齐刷刷地都看向我。我的脸“腾”地一下红到了脖根,我赶忙背过身去。但是老人那衣着褴褛的样子、佝偻的身躯、饥饿的表情、摸索的双手,牢牢定格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我偷偷地回头望了一眼,老人依然呆呆地立在那儿,脸上因汗水的浸泡像糊了一层泥,简直就是一个没人要的脏兮兮的孩子。我手中的钱已被汗水浸湿,时间飞快流逝,不能再犹豫了,要不然上学要迟到了。

终于,我径直走过去,伸平那攥皱的五元钱,快速塞到老人手里。老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又笑了,露出快要掉光的参差不齐的牙齿。

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总会毫无顾虑地走上前。因为曾经的那幅画面牢牢定格在我的记忆,激励着我勇敢地伸出援手。

【点评】

小作者围绕文章中心,选取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用细腻的笔触将记忆中的画面描摹得细腻耐人寻味。文章的亮点在于它的语言,例如:“那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老头,肤色黑得像山顶洞人,身上居然披着一件破旧的大棉袄,穿着好久没有洗过的很短的裤子,脚上拖着一双露脚趾的破布鞋,背上背着两个黑乎乎的包袱,他被压得像一张没有弹性的弓……”将老人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符合老人的身份,富有画面感。文章叙事清楚,立意深刻,结尾引发读者深思,蕴含深意。

(教案设计:杨钰)

 

 

经典美文窥“历史”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为入口,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训练学生把握历史    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对于经典文学画面的想象力和描摹力,增强语言的冲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训练文题】

《名篇改写——醉翁亭记》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生一起欣赏配乐散文《醉翁亭记》

熟记《醉翁亭记》中的几个画面:

滁人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太守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太守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活动二

小组讨论:从人、景、情三个方面加以赏析,初步探究画面中所呈现的人物特点,场景特色,情感基调,为写作打下基础。

活动三

场面描写的要求;名篇改写的注意点。

【课堂小结】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在场面描写中,人物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也可以是一件事物。但是要以人物描写为主,场面为辅。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的。场面描写少不了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点面结合、条理清楚。注重画面的层次感:远、近、动、静;注意画面的色彩:主色调、次色调。

名篇中场面改写的要求:情感基础不变;主意象不变;适当改变语序;运用联想、想象,展现个性特色。

【佳作欣赏】

宴之乐

修长的瀑布似飘逸的长发,从山崖高高地垂下。远远传来了清脆的碗杯碰撞声、开怀的大笑声。烤熟的野味撒上入味的酱料混着醇香的美酒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石桌旁对弈的青年正举棋不定。这儿不知是谁应和了一声。几个粗犷的男子便撩起麻布长袍,放下酒碗,拿起脚边的弓箭向远处走去。稳稳的一个弓步箭便嗖地飞了出去,深深地插进树干,引得旁人大声喝彩。

坐在宾客中的老者一直微笑地看着众人。他身着淡雅的灰色长袍,腰间挂着一只玉笛。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泛着阵阵红光,他微眯着眼,想来是有些醉了。可他又拿起装酒的陶罐,轻轻一抬,清澈的液体便如流水般落进碗中。他拿起碗,碗内酒随着他摇晃的手洒出了不少。可他却依旧笑咪咪,不紧不慢将酒倒入口中。闭上眼,那满脸愉悦颇有点醉仙的样子。

【点评】

该文选择了《醉翁亭记》中有代表性的画面——太守宴,首段营造宴会的热烈氛围,然后围绕“射者中”写了若干青年人的动作行为,末段主要人物太守出现,从神态、衣着、动作渲染了“醉”。

                                                    (教案设计:顾江亚)

 

 

洞察社会话“生活”

【教学目标】

     1.以课内文章为切入口,以观察生活为主要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细致入微体验生活的习惯;

2.以细节描写为主要写作手法,生动再现社会情态,调高学生观察和写作的能力。

【训练文题】

《生活万花筒》   注: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内容自定副标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课前预习:课前两三天,布置学生的观察任务,并要求用笔做记录,或用相机拍摄下有意义的镜头。

活动二

课堂活动:小组交流观察内容,主要围绕画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着重挖掘画面中蕴藏的社会意义。小组代表发言。

活动三

课内范文: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般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者的几顶旧毡帽上。

                                                         ——《多收了三五斗》

【课堂小结】

以真实生动为原则,观察社会角落;

以细节描写为方法,描绘生活画面;

以小见大,体味真情,提升主旨。

【佳作欣赏】

生活万花筒

——那一刻,幸福如花绽放

  丝缕晨风,席卷半城烟沙,奶白色的薄雾,笼罩着城市,迷乱了双眸。这雾,安详恬淡,似一盅尘封的佳酿,掀开壶盖,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是暮夏时节的雾,捎带夏的沉闷,浸透秋的微凉。

 在雾中漫步,身旁的绿化带里,伶仃生着几棵树,普普通通,显得有些突兀。树的腿边,是一排灌木,如玲珑翡扇舞动碧色的翎羽,染绿了一旁的雾。蔷薇点缀着灌木丛,雾水湿润那粉嫩欲滴的脸庞,金黄的花蕊,和着清风的节拍浅笑。

 撩开轻纱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锅碗瓢盆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这节奏,撕破一层薄,击碎了清晨的安宁。

我靠近些,望去,一间车库,已敞开了门。

 车库,狭小阴暗,有一张床,一面桌,一角炉灶,几个板凳横七竖八,因这潮湿的气候,一切好像发霉了一般。

看见一个男人,白色的背心,蓝色的短裤,背心已经泛黄,被洗得满是皱褶,虽旧了,却干净,将男人黝黑的脸颊勾勒得有棱有角,多了几分硬朗与苍劲。

男人走向一旁红皮三轮车,麻利地踏上车,坐上座位,插入钥匙。三轮车开始缓缓行驶,电瓶的声音如鹰击长空的嘶鸣,响彻云霄。他伸出手臂,微探出头,朝门前笑了一笑,招了招手。

 我望去,门口,仿佛有什么。

踮起脚尖,又走进了些,隐在蔷薇侧,再望去,却是一女子,普通的身材,紫色的围裙,系上她纤细的腰肢,枯黄的发丝,凌乱了她憔悴的面容。她向着男人远去的方向,挥舞双手,微笑印上她平凡的面孔,平添了几分温柔。

这必是那男人的妻子了。好一个幸福的家!

倏地,一抹焦虑爬上女子的脸庞,女子冲进车库,拿出一个淡紫色的饭盒,朝那远去的车跑了一段,呻吟中带着一丝哽咽,单一的音节堵塞在喉中,却发不出声,我苦笑,一个哑女。  为她遗憾,亦为她怅然,她像个无助的孩子,伫足在路中央。

不知为何,渐渐地,远去的电瓶声又响了起来,越来越近,薄雾中再次看见了那辆三轮车,那个男人。

男人跳下车,轻拍她的肩膀,接过紫色饭盒,她绽开了明媚的笑。这一刻,多少蔷薇的蓓蕾,也都笑了,笑得肆无忌惮,笑得温暖如阳。这一刻,何必再多加修饰,爱情不过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此时,时间停顿,风不吹,雾不走,惟有天香云外飘。抬头望天,有抹朦胧的彩云,爱如晨曦。再完美的意象,如何抵得过此时幸福如花绽放?

【点评】

观察生活,体悟生活。一间小小的车库,两个辛苦而幸福的外地人。对人物细致的描摹,再加上环境的烘托,生活万花筒中,那一束幸福如花绽放! 

                                                       (教案设计:顾江亚)

 

 

 

 

 

 

 

 

 

 

 

 

 

 

分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