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策略(朱 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6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235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当温总理说到“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句时,大会堂里响起一阵掌声。

这表达了我国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是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正是实现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任,在学校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受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影响出现课堂效率偏低的现象,这影响到新课改成果的扩大和巩固。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形式较单一、参与机会不均等、参与比例不协调、参与流于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参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探究学生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是我们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坚持的首要原则,这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的目标应该考虑各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分层设置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成功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和感召作用,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其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进行分层教学,从目标要求到练习的设计再到作业的布置都应体现层次。最后,成果的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学习成果的权利,这可以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学生的参与形式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来看,师生间的互动大多是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作为教师,容易走上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取决于其能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带领下,教师在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就会频繁提问以显示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参与课堂就是多答问题。这造成了学生课堂参与形式的单一。

   这种现状是由于教师“权威者”的角色造成的。改变现状必须从教师自身入手,放下架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课堂的设问、情境设置、评价机制巧妙整合,通过合理设置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同时,对于从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学生,教师要寻找原因,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讲究技巧和策略,让学生不局限于“答问”这一种方式参与课堂。

3.关注“弱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总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但同时也会有部分学生被“照顾不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因和果是互相循环的,一方面,有些学生总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会让教师在潜意识中忽视这些学生的行为变化;另一方面,在学生眼中,或许也正是因为老师的忽视,才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班级就会形成一些“弱势群体”。

打破这种“怪圈”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实时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于缺乏主动性或者是由于生理、心理、性格缺陷导致不愿参与的学生,教师应施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心。这些学生往往比较敏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肯定,但又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表现。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远离参与。

所以,在这些学生解决了问题或是完成了一个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赞赏和鼓励。当这些学生因无力完老师所给的任务或而一言不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暗示,从而帮助他们完成。而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指责和批评。

4.注重情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参与效果

一般而言,在课堂上,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行为上的参与,这些外显的行为也极好观察到。而学生隐形的思维、情感参与很难把握、不易观察。假如教师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表面上看起来,教学活动似乎已顺利完成,但是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成却无法通过学生外显的行为来判断。

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尤其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首先,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要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师生间的思维同步。其次,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创造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实效。

5.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以合作促课堂参与

有研究表明,在班级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提升。而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这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上进行合作的作用和意义,要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首先,关于分组。学生的分组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和固定,不宜经常变换组员,应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中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其次,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置身度外,而应时刻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进去,同时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合作技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求实效,而不是形式,切忌让合作学习变成“表演学习”。

总之,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