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陆雪华 一、 研究背景 1、实施新课程的需求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革已从试点进入全国实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而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而对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对传统的评价制度进行扬弃、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等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研究的课题。高中又作为基础教育的出口,如何客观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来说尤为重要。 2、国外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评价者仅仅是扮演了“测量技术员”的角色,被称为评价的“测量时代”;第二阶段以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泰勒模式为代表,其特征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一致程度,被称为评价的“描述时代”;第三阶段自195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起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主要对教育教学的方案、方法等进行价值判断,称为评价的“判断时代”;第四阶段即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1989年美国评价专家E·古巴和Y·S·林肯合作的《第四代教育评价》为标志。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及弟子提出“五段教学法”理论,把教学程序形式化、机械化了。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解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掌握,对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情感特征研究的不够。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确定帮助情境、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五个阶段。 在实践方面,最初西方国家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发,对教学有效性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进行的研究,构成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行为规定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研究人员开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提炼出课堂教学评价有用的信息,研究的对象基本上定位在教师行为,很少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和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苏联巴班斯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1)教师对学科的了解;(2)评定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的技能;(3)制定工作计划的技能;(4)有效地完成计划的技能;(5)形成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的技能;(6)实现学科之间的联系;(7)以个别方式对待学生;(8)形成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9)对学生的教学心理学原理的了解。这些观点都构成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础。 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一种是奖惩性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主要弊端有:在评价方向上,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制度;在评价目的上,以奖惩为目的,不以未来发展为目的;在评价对象上,面对的是少数能力和素质都较 夫特(Lift)等人倡导。这种评价制度主要特征:在评价方向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以未来发展为目的,评价结果不与奖惩直接挂钩;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完全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始终。 3、国内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国内真正的课堂教学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属于管理型的评价模式,注重终结性评价结果。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是从评价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但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而且从评价项目的解释来看,前苏联和国内教学论中对“一堂好课”标准的研究对国内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确定有很大影响,下面就是一个影响甚大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在教学理论研究中,都有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或特点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论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提出一堂好课的特征:“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在实用性和简洁性上有了很大进步,标准简明清楚,在实践中受到欢迎。有人曾对国内学者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作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3)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5)教学效果;(6)教师素质;(7)教学机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受到国内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研究的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广泛采用的仍是奖惩性教育评价制度,对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了解甚少。国内出版的教育评价方面的专著和教材都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了专门的论述,社会科学期刊杂志中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文章也比较多,同时在教育实践领域也有很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体现出国内课堂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致使教师成了课堂中的主角。(2)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3)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科知识仍然是评价标准关注的轴心。 目前,国内课堂教学评价的一套基本模式是:确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评价量表,由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某教师的一堂课进行打分,然后综合统计,计算出总分,取得一个评价结果。但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这一追求客观化、数量化的评价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此外,以往的研究大都只关注对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新构建,而对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比较少。没有正确认识评价的作用,把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应该从更新观念人手,跳出原来思维的框框,从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评价内容上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并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实施。 二、 概念界定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即特指上课这一特定时间段内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开展的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依据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方法,收集评价信息,并按照一定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诸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从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学校加强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发现课堂教学新价值、并通过诊断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过程。 3、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 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含义是指在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诸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活动中,注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范式、评价视角、评价功能等的多元化。 三、 研究目标 本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过程、原则及其规律,而且从实践层面上探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方法与实施,使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工作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与特征,同时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第三部分,利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有关理论基础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针对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可参照的理论基础及西方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范式、评价视角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 第五部分,主要以案例形式就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评价体系结构、信息收集与处理办法、评价结果的利用及实践体会等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进行了实证与应用研究,以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求证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五、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既采用了思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也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 1.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并通过对国内与国外、不同地区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纸质传媒面向教育工作者,对国内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以掌握相关数据与信息。 3.数理统计分析法:对获取的数据和掌握的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从中总结优点并发现存在问题,以寻求改进措施。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9月) 确定课题,了解新课程标准,搜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申请报告,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作出分工。 2、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1年4月)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指导,组织开展多元化评价机制,多渠道收集反馈信息,撰写有关课题阶段性报告。 3、结题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有关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结题报告,接受检查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八、组织管理
九、参考文献 [1] 梁建. 频次统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7,(06) [2] 孔学军,徐志兵. 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 [3] 丁晓良.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 [4] 史晓燕, 周瑞芳, 寇学臣. 开展多元化发展性评价[J].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3) [5] 杨喜仙. 课堂教学评价初探[J]. 山西教育, 2002,(15) [6] 钱瑛. 教师课堂评价的三种“过于”[J]. 黑龙江教育, 2003,(27) [8] 周朵,王春章,尚莉敏. 化学新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标准的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 [9] 饶钟灵, 李春忠. 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 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2004,(35) [10] 聂启林. 走出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评价[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S2) [11] 柯美芬. 谈谈新课程体系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J].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4,(06) [14] 王聪生. 如何评价一节课[J]. 教书育人, 2005,(12) [15] 王聪生. 如何评价一节课[J]. 教书育人, 2005,(12) [16] 贾晓静.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 成人高教学刊, 2006,(05) [17] 翁永电. 课堂评价视角——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