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朱丹《江南地区的开发》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第四单元 19 江南地区的开发
执教者: 朱丹
【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第19课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书中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史内容并存的一课。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应以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线,将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作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本课的线索更加鲜明、清晰,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学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作好铺垫,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来龙去脉,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今天南方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
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
此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多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本课以经济史内容为主,学生较为陌生,同时本课高度概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简况。
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以江南美景的图片和丝竹弦乐导入,充分展现江南地区的特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制作示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系列成语故事,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来自主学习;通过史料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
 
【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 “用教材教”。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把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重点。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本课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式、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了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融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于一体,且本课朝代更替较为繁杂,学生不太容易梳理出明确的线索,同时教材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子目的介绍内容明显偏少,因而本课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因此,本课教学应在坚守历史教学严谨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通过相关史料的呈现,历史情境的创设,寻求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本课教学整合教材内容,以江南美景、美食、诗词、丝竹等元素导入,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完成示意图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能梳理出这节课的主线,同时提高了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让学生上台当评书先生,介绍“淝水之战”,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研读《史记》和《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风貌的不同描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概括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从而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通过一组呈现江南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图片,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通过“追本溯源 探寻祖先迁移的路线——查家谱”这一探究题,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对于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同时将历史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养成知识迁移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一幅幅江南美景和美食图片配以一曲《紫竹调》,和学生一起朗诵《忆江南》。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江南,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新课讲授
1、西晋的兴亡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1)朝代更迭
向学生提供“魏、蜀、吴、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等名词,请学生快速浏览书本,上黑板完成朝代更迭表
 
(小结:三百多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在这朝代更替的过程中,江南地区在进行着开发。)
2)西晋兴亡
提供三则史料,请学生探究 “西晋为何在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了?”
史料一:石崇斗奢——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
史料二:八王之乱——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史料三:五胡内迁图——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3)少数民族内迁
学生结合书本地图,读懂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代表,流向那个地区,用箭头在图中标出。
教师从战争带来人口迁移这一角度为下文江南开发铺垫。
2、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
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在南方地区,东晋的建立。出示南京夫子庙、乌衣巷的图片,补充东晋建都建康,即为今天的南京。
2)前秦建立
在北方地区,一片混战。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国家,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提问:战乱的北方合适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由哪一民族所建?哪位首领一举统一了黄河流域?
学生通过完成这几个问题,简单掌握前秦政权的建立。
3)淝水之战
通过“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三个成语的抢答,引出淝水之战。
请学生上台当评书先生,教师引导其从“时间、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地点、具体战况、结果”等方面来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
组内讨论: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教师从淝水之战给东晋带来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角度为下文江南地区的开发作铺垫。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提供两则史料:
材料一 :江南地区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非常富裕,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绸、布帛,可供天下人穿用。  
——南朝 《宋书》译文 
请学生回答:
a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景象?两者的描述有何不同?
b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请用最简洁的话语加以归纳。(请学生结合材料和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后,各小组pk)
(针对问题b 归纳原因如下: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社会秩序稳定;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
关于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点原因,教师提供三则史料,请学生指出分别是哪方面的技术的进步:
史料一: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使用牛耕;
史料二: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未任官职时以挑粪为业——粪肥推广;
史料三: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
观察江南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等相关图片,感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
思考: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师通过“跷跷板”图示来展示从西汉开始到宋朝,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书本p112民族流动趋势图。用一句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黄河流域乱如麻,中原人民要搬家。”
三、学习延伸
活动探究:追本溯源 探寻祖先迁移的路线——查家谱
南通市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而成,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人口迁移。你周围有没姓保、金或者冒的同学或老师?他们很有可能是元朝时迁来南通的蒙古族的后代。你认不认识姓丛的朋友?他们有着匈奴人的血统呢!
你知道你姓氏的由来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上的图示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线索,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