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研究》结题报告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课题类别Z3(教研专项)

《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研究》结题报告

            缪爱明

一、研究背景

选择本课题研究,是为了强化高三作文训练的文体意识,弥补乃至突出记叙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促使高三学生写作的记叙文或在构思、或在立意、或在选材、或在表达等方面超越自我,与同类作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比较,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

近些年在高考作文的影响下,“四不像”作文满天飞,似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实际上是“大杂文”)的写作形式成了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成了文章内容的“座上宾”,其余的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为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中学作文教学中备受抨击的一大“症结”。相应地,传统的文体写作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真空”。试问,有多少老师在真诚倡导并实践着“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有多少学生真正关注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点滴?有多少师生真正实践着记叙文的写作?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了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的研究,对“记叙文训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不好的人是绝对写不出优秀的议论文”这些常识性的理解和感悟,已经视同陌生人了;导致了一些常规的记叙文写作技巧的训练落实不到位;当然,也导致了学生认为议论文好写、记叙文难写的错误认识。

二、研究意义

1.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敞开心扉,表达真情实感,写出有血有肉的记叙文,笑对考场,笑对未来。

2.促使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

3.促使课题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写作教学规律,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从而大面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热忱。

三、研究目标

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灵活自如地写人记事,敞开心扉地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立意自定、文体不限”的前提下第一时间选择记叙文接受选拔性考试;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学会扬长避短,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课题组在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反思归类、逐步摸索和掌握到记叙文拔尖的写作规律的同时,需要形成行之有效的高三记叙文教学研究的步骤、方法、要点和策略。

四、研究内容

1.高三记叙文的记叙特质体现在何处

2.怎样处理记叙文中的“我”

3.怎样选择周围的人和事

4.如何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5.如何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6.如何对学生写记叙文进行心理疏导和信心提升

五、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⑴课题人员到位。课题组采用名师工作室方式吸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专业背景和课题研究热情的工作室成员加盟,并采用以成果呈现方式为主要考核内容而进行动态管理的模式。

⑵撰写研究方案。包括:记叙文训练与其他文体训练的比例分配、每次训练的重点、整个高三阶段训练的序列和次数、典型案例的共享方法和措施等等。

⑶方案反馈与修改。课题组成员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行性、开放性等方面考量,对于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明确修改建议,以利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完善研究、提高实效。

⑷撰写开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开题与论证,并根据专家组论证意见与建议,调整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环节明晰,撰写可操作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实施性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5年7月):

⑴开设研讨课。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一线,尝试将理论和实践向结合,开设研讨课,分析每堂作文课的成功与不足,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研讨。

⑵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⑶撰写专题论文。围绕课题,各成员撰写课堂诊断与教学反思,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开展课堂教学。

⑷反思反馈。校内外紧密结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研讨方式,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并主动与教科研工作者、课程专家进行合作、交流。

3.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⑴撰写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着眼于“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的研究的必要性、实施的合理性和师生成长的有效性。

⑵教学研究资料汇编。汇编一套有特色有价值较成熟的“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教辅资料。

⑶终期评价、撰写结题报告,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将专题论文与成果汇编成集,接受专家的评估验收。

六、研究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意识,进行行动研究并反思,使得经过专门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写作的记叙文或在构思、或在立意、或在选材、或在表达等方面超越自我,与同类作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比较,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

⑵榜样示范法。通过讨论、观摩、展示、评比、演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师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优化学生的写作生活方式、改善学生的写作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写作生长质量。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方面

1.经过专门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写作的记叙文或在构思、或在立意、或在选材、或在表达等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超越自我,与同类作文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比较,可以无可置疑地居于领先或优先地位。在高三进行针对性的记叙文迎考训练,是完全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高考作文命题立意自定和文体不限的前提下,学生不管高考作文命题是否适宜运用记叙表达方式,最好在构思的第一时间考虑写作记叙文。物以稀为贵,可以避免雷同,可以借助记叙文的灵气和个性写出新意,超出一般,有利于拿到发展分。

2.高考优秀记叙文至少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需要体现“记叙”特质。在记人或叙事的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也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万变不离其宗,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一个完整的事情是记叙文的基本要素。二是需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三是要挖掘典型意义。记人或叙事是记叙文的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中。

(二)实践方面

1.主要训练步骤:定文体,让学生写自己最擅长的记叙文体;学范文,让学生掌握可以运用的规律;“反”自己,让学生盘点自己的习作找优缺点;求突破,让学生规范记叙文写作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创新色彩。

2.主要操作要点: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好“我─心─虚─实”四个字。1.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重在写活既熟悉又陌生的周围五种人,包括老师、同学、亲友、邻居和路人。2.在运用好道具和情节的前提下,精细地呈现“我”心理活动的流程,着力点在于表达“我”的感悟。3. 在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方面确保虚实结合:如果是大而空的题目,需要学会切分概念,注意选材化大为小,立意以小见大;如果是小而实的题目,需要学会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运用好比喻义、象征义,揭示出由此及彼的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深刻意旨;如果是自拟题目,需要确保文章题目和内容之间大小相对,虚实相生;如果记叙文的细节做到了“实”写,切不可忘记环境、气氛的渲染,乃至借助“我”的心理活动流程对文章题目的紧扣和对文章意旨的开拓等“虚”写。

3.主要训练策略:运用典范的考场作文和学生的现写作文,引领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出来,促使学生在科学有序训练的前提下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举一反三。课题组在正常活动和共享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既让学生“定文体—学范文—反自己—求突破”,同时,也促使研究组自身“定学情—学同仁—反自己—求突破”。经过三年的循环往复、举一反三、归类总结、提升完善,基本形成行之有效的“高三记叙文训练的拔尖型”的研究策略。

高三记叙文训练虽然指的是特定阶段和特定文体的系列训练,虽然重在指向高考选拔文的针对性,但不排除在整个高三阶段对其他文体的严格规范的训练,也不排除记叙文本身的常规性训练。

(三)显性成果

1.发表论文

《“我”在记叙文中出现的四种情况》(《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2期,臧吉瑜、缪爱明)

《高考只剩30天,作文备考怎么办?》(《语数外学习》2012年第6期,缪爱明)

《喜欢写是最重要的》等系列记叙文评点(《江海晚报》2013年5月17日)

《记叙文的真实》(《新高考》2013年第3期,张小菊)

2.指导学生作文获奖和发表作品

《夏有千阳》(陈丽丽,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1等奖)

《随风入雨》(韩旭,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1等奖)

《博弈》(严怿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1等奖)

《记忆搁浅》(黄佳楠,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2等奖)

《美丽的守候》(茅侠辉,发表于2012年第4期《同学少年》,指导老师缪爱明) 

《书房》(高灵,发表于2012年第7期《同学少年》,指导老师缪爱明)

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陆咏秋同学获一等奖,李舒、李甜甜、成烨、陈慧瑾、王静、薛汇泉、倪佳甜、李鈡倩徐胜楠、孙涤非等同学获二等奖。

“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罗蓝蓝、周耀昆、陈慧瑾、姚晟楠、朱煜婷等同学获二等奖。

3.指导老师获奖

缪爱明、顾红梅在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中获写作指导一等奖。

缪爱明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作文优秀指导老师奖;顾红梅、陈杰、秦培玲获二等奖作文优秀指导老师奖。

肖德梅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指导活动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唐登文、张小菊、凌志锋、陈杰在“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4.有关讲座

《高考记叙文怎样扣题》,2014年4月应邀到浙江乐清开设示范课及高三复习讲座。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2013年12月应邀到南京白下区开设高三复习讲座。

《课堂上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2014年8月应邀到宿迁市宿豫区开设课堂教学专题讲座。

5.有关研究获奖

缪爱明领衔研究的《重点高中综合性课堂教学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13年3月颁发。

分享到: